对《罗生门》中仆人形象的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罗生门》中仆人形象的考察

对《罗生门》中仆人形象的考察   【摘 要】《罗生门》是日本作者芥川龙之介初登文坛的处女作,作品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具有强烈对比的色彩描写,描绘出一幅可怖的、荒凉的罗生门的情景,并以此为背景基调精准的刻画了仆人的心理变化。《罗生门》自1915年发表以来,日本学界对其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百年后,《罗生门》仍然不断引发着人们的思考、研究。文章试图通过《罗生门》中仆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探明其主题。 中国论文网 /4/view-7063537.htm   【关键词】罗生门;仆人;心理变化;善与恶   一、魅力无穷的《罗生门》   众所周知,《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初登文坛的处女作。作品自发表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围绕着作品主题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其本身也作为近代小说的代表成为日本高中教材的固定内容。《罗生门》故事情节十分简单,登场人物也仅有仆人和老太婆,但对其主题的解读却十分多样。吉田精一认为“(小说)以仆人的心理变化为主题,揭露了每个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持有的自私。从中可以窥见既不能贯彻善又不能贯彻恶的、动摇的人类形象”。驹泽喜美认为“(小说)挖掘出了善恶并存的、矛盾的人类形象”。与这些主张黑暗《罗生门》论的观点不同,关口安义认为,仆人的行为是“革命的呼唤,解放的呐喊”。海老井英次主张,《罗生门》是描写仆人为了生存而走上具有创造性的生活之路的觉醒。   对《罗生门》的主题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论点,孰是孰非?只要置身残酷环境之中,人就可以轻易的抛弃伦理,随意犯下罪行吗?本文将带着这些疑问,对《罗生门》中的主要登场人物仆人进行分析,试图探明《罗生门》的主题。   二、直面生死时的仆人   《罗生门》中关于仆人有如下描写:“仆人身穿洗得发白的青布褂,在七级石阶的最上一级弓身坐下,百无聊赖地望着雨丝。而右脸颊那颗大大的粉刺又给他增添了几分烦躁。”就在四五天前,仆人刚刚被常年侍奉的主人打发出家门,无处可去无计可施。也就是说,仆人现在正是置身于过了今天没明天,被死亡胁迫的境地。然而,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为右脸颊上的粉刺所烦恼。为什么他还有闲心烦恼粉刺呢?这是因为,虽然他被主人打发出家门,现在走投无路,但只要不择手段,为这无法可想之事想方设法,就总还是能活下去的。也就是仆人内心暗自思量的去当强盗。并且,仆人对不择手段一事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是缺少去当强盗的一丝丝勇气。也即是说,仆人在是去生存场所之后,到达罗生门之前,在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当强盗作恶事的意识。   三、身处善与恶间隙中仆人的心理变化   爬上罗生门楼上之后,仆人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此处:“雨夜里居然敢在这罗生门上点火,笃定不是等闲之辈。”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仆人对罗生门楼上这一身份不明的人物是抱有恐惧之心的,因为仆人知道只有无恶不作的恶人才会来这荒凉至极已经沦为挺尸之所的罗生门。仆人此时所恐惧的正是恶。   随后,原文中又写道:“死尸腐烂的臭气使得仆人不由得捂起鼻子。但下一瞬间却令他忘了捂鼻:一股汹涌的情感几乎将他的嗅觉劫掠一空。……在六分恐怖四分好奇之心的驱使下,仆人竟一时忘了呼吸。”在看清罗生门上的人不过是个又瘦又矮,无法对自己产生威胁的白发老太婆之后,仆人的恐惧之心就减弱了,反而是对老太婆涌出了好奇之心。   而在知道了老太婆的所做之事之后,仆人的恐惧也好,好奇也好,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反而装出一副正义的嘴脸,对老太婆的行为乃至于所有的恶的“反感正在一分一秒地加剧”。这也是因为老太婆所行之事并不是什么大恶,若是仆人看到的是杀人放火的大恶,他还会产生憎恶吗?只怕只是会更加恐惧罢了。所以,仆人自认为的善和正义只存在于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是一种伪善。   在制服老太婆之后,仆人的憎恶之情就“不觉冷却下来,剩下的,只有大功告成的心安理得的愉悦与满足”。此时,他的好奇心才重新回归,质问老太婆在此作何,然而听到平庸的回答之后又“很感失望”。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的仆人漠然听完老太婆的诡辩,“心中生出了某种勇气,而这正是他刚才在门下所缺少的。但其趋向则同爬上门楼抓老太婆时的勇气截然相反”。仆人听完老太婆的话,只记住了对恶人作恶事可以被谅解这一句,由此获得了作恶事的勇气,彻底完成了由恶到善的变身。   《罗生门》的最后,关于仆人的去向,作者这样写道:“仆人的去向,自然无人知晓。”虽然写着无人知晓,但仆人的前路却是“黑洞洞的”。也即是说,仆人化身强盗,投身于恶。   四、仆人去向的必然性   《罗生门》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具有强烈对比的色彩描写,描绘出一幅可怖的、荒凉的罗生门的情景,并以此为背景基调精准的刻画了仆人的心理变化。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仆人在一开始就已经萌生了作恶的意识,他的善也只是伪善,因此他当上强盗具有一定的必然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