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永传说探微
董永传说探微
摘 要:董永传说是中国六大传说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传唱千古。和其他传说相比,董永传说早期的可靠文献材料较少,还需要后人不断发掘,关于董永传说最早的可信文献也是各执一词。董永传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结构不断完善,情节越来越曲折离奇,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
中国论文网 /5/view-7246535.htm
关键词:董永传说;文献;民间传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董永遇仙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颗珍珠。它所宣扬的孝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遇仙故事更是在市井中流传千古。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关于董永传说的研究很多,本文就目前学术界关于董永传说的一些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董永传说最早的可信文献
1.刘向《孝子传》或《孝子图》
《孝子传》或《孝子图》据传是西汉刘向所作。原书已佚,目前可以看到资料的均是后人转引或者编佚而成的。五代句道兴《搜神记》和宋李?P《太平御览》转引董永传说,均称来自刘向的《孝子传》或《孝子图》。但是,《孝子图》和《孝子传》文字出入很大,《孝子图》中写“其父亡殁,无物葬送,遂从主人家典田,贷钱十万文。”;《孝子传》中没有典田这一说,且贷钱一万。数目差别较大,如果是一人所作,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孝子传》中还出现“前汉”这样明显的不符合作者身份的字眼,由此推断《孝子图》或《孝子传》是后人托名刘向来写的。另外,有些学者提到《孝子图》中董永是典田葬父,既然可以典田,为何还要卖身葬父?应该是贫无立锥之地,才卖身葬父的。关于典田葬父这一点,我认为,在厚葬之风盛行的大背景下,或许是田地较少,典田的钱数不足以葬父,卖身葬父也不足为奇。总而言之,《孝子图》和《孝子传》不能算作最早的可信的董永传说的文献资料。
2.曹植《灵芝篇》
三国时期曹植《陈思王集》卷二“乐府”《鼙舞歌》中第二首《灵芝篇》中记载的董永传说,是现存最早记载董永传说的可靠的文学资料。很多学者都同意这一观点。诗中关于董永传说的记载只有八句,但是却把董永靠借贷和为人佣作供养父亲,父亲过世后,债主逼门,董永无法还贷。孝心感动上天,上天派织女下凡织布替他还债的故事交代得很清楚。原文如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3.汉武梁祠壁画
董永传说最早的可信的文献应该是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壁画。画像中有董永的父亲坐在鹿车(独轮小车)上,一只手拿鸠杖,另一只手指向前方,旁边有“永父”二字;再往左,是董永,董永身旁地上有一个竹筒,董永手拿竹筒的盖子,回望父亲,听从父亲的教诲。在董永的图画旁边刻有“董永,千乘人也”字样。鹿车右后有一树,树右后有一个小孩在爬树。董永的左上方有一只大象在田地里耕耘,右上方是凌空飞舞的织女。
二、从文人作品到民间文学的演变
对董永传说记载最详细的早期文献是干宝的《搜神记》。干宝在《搜神记》中写到:“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父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把董永卖身葬父和织女助织两件事交代得非常清楚。同时兼具武梁祠中“鹿车载父”和《灵芝篇》中“织女助织”两个情节。《搜神记》中的董永传说已经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较为成熟的故事结构。文末,织女“凌空而去,不知所在”,点出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从魏晋到唐朝几百年间,董永传说一直在发展,但是相关的可信文献却几乎为零。唐代以后,董永传说明显分为雅俗两个传播方向。雅的方面,文人依据实录的原则对董永传说进行转录,没有什么新意。俗的方面,董永传说吸收了唐代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促使董永传说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代表作品是敦煌石室出土的《董永董仲变文》。敦煌变文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藏从六朝到北宋初年的经书,共计三万余卷,是道士王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发现的。《董永变文》是其中一卷。原卷被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劫往伦敦。《董永董仲变文》共134句,七言韵文,一韵到底,有讲有唱。变文仍然是以董永卖身葬父为主线,把织女路遇董永结为夫妻,织女助织,夫妻离别进行刻画渲染,情节曲折动人,吸引听众的注意,同时,新增董永和织女的孩子董仲寻母的情节,将孝子故事演变成了孝道和夫妻母子离别并行的故事。但是,变文中缺失织女送子一段。
到了宋代,《董永董仲变文》发展成话本《董永遇仙传》。在这里,董永由北方的农民化身为南方的知识分子,并新增许多人物,比如,董永卖身之家是一个傅姓人家,家中有个女儿叫傅赛金……大槐树首次在董永传说中出现,变文中缺失的送子情节,在话本中出现,同时寻母一节更加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