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海山生活小品四题
关海山生活小品四题
编前话:
中国论文网 /5/view-座机电话号码.htm 关海山先生《品人小品三题》在本刊第十期发表后,受到全国广大读者一致好评。大家希望看到更多关海山先生的小品文。为满足读者需要,本刊撤换一批作品,再次推出关海山先生《生活小品四题〉,请读者朋友欣赏。 唢nbsp;nbsp;nbsp; 呐 关海山 其实,对于唢呐,我并不是非常熟悉的。小时候在农村,因了种种因素的局限,唢呐便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所见过的有数的乐器之一;且那还是仅限于“远观”而无缘“亵玩”过。 但它却朦朦胧胧地被我的大脑珍藏起来,搅动了我无数个春秋,同时,也充实了我无数次的梦幻。 后来渐渐地长大,渐渐地见了些世面,并且,也渐渐地了解了些关于唢呐的基本知识。因此,我开始知道唢呐是属于管乐器的,甚至知道它还拥有洋名:苏尔奈。当然,资料上对它的介绍更为翔实和职业化:管口铜制,管身木制;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和阿拉伯半岛,金元时传入中国,后经改造,有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类别,发音响亮,是民间吹打乐中的主要乐器。 再后来,学习了王磐的散曲《朝天子“曲儿小,腔儿大”,知道了唢呐吹起来声音或铿锵或悦耳,或尖细如游丝直窜入云霄,或汹涌如涛涛江水铺天盖地,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它怎么就“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更后来,终于有机会结识了一位唢呐高手――民间称其为“乐人”。他已年届古稀,双目先天失明;肤黑,发直,鼻大,耳阔。某日,我们围绕着有关唢呐的话题闲聊,从唢呐的历史演变到唢呐的材质特点,从唢呐的形状、颜色到唢呐的发声、音域,从唢呐的吸气、吐声到唢呐的曲谱乐理,从唢呐在民间的生存环境到唢呐对现代及西方乐器的排斥或融合……共同的趣好、心灵的碰撞,激起了我对唢呐由衷的热爱,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请求他为我吹几支唢呐曲子,以触发我灵感,助我更深层次地体味和感受唢呐。闻言,他极简短时间地怔了一怔,随即断然拒绝了我的请求,拒绝得那样干脆、那样不近情理和不留余地。 然而,透过那双盲眼,我分明看到了一颗颤抖、滴血的心…… 他说,他五岁半那年开始跟上他爹学吹唢呐。因眼盲,只得一个手把手地教,一个手把手地学;一个教得艰难,一个学得辛苦。每授完一支曲子,他都要用不知多少天的时间硬凭着脑子里的点滴记忆去反复强化、熟练。怕唢呐的声音影响邻家,就去野地里练习,空旷的天地间,独与唢呐相依存,风雨无阻,竟有次被毒蛇咬伤,险些送了性命呢!那些年,他的手指头弹不知脱了多少层皮,腮梆子整日的憋气,以致时常鼓得僵麻,无法嚼食,甚至不能正常说话。除此之外,他还得空便遍访临近的唢呐专家、名流,虚心求教,交换心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勤学苦练,使他对唢呐的所有演奏技法及高难度的花样吹奏悉数掌握,且熟而生巧,在其传统的基础上又摸索创造出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奏方式,如:嘴里吸烟、吹奏同时进行;两个鼻孔各吹一支唢呐,一支主奏,一支伴奏;根据内容不同的曲目编排出多姿多彩的特色舞蹈,曲助舞兴,舞释曲意……应该说,他是具有音乐天赋的。可恨生不逢时,日本鬼子侵至其家乡,一天,抓了些村子里的老百姓,强迫与他们“联欢”“共荣”, 听说了他这个把式后,便抓他去为“皇军”进行表演。他义正辞严地回绝了,付出的代价是右手手指全部让日本人的狼狗生生撕掉;“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小将又嫌他吹奏“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而敲碎了他的左手指指骨! 他老泪纵横地朝我摊开双“手”:我实在是无法满足你的愿望啊! 我真几乎有点被惊呆了。我拍了拍老人的肩膀,轻轻地抚摩着老人的残手,内心里深深地责怪着自己的鲁莽,并为自己又一次使老人陷入不堪的往事中而表示歉意。 我豁然明白:对艺术家来说,唢呐也许仅仅是件乐器,甚至还只是件不见得能上得了台面的民间乐器;对劳苦人来说,它却是日常生活的“伴”儿。欢喜了,他们要用唢呐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悦,伴着唢呐的欢快曲调,尽情地蹦、尽情地疯,感染了周围许多的人;悲愁了,他们要用唢呐去释放悲愁,揪心的慢板曲调随风飘传,抚慰着人们坎坎坷坷的经历;无喜无悲,则吹一吹唢呐显摆显摆能耐、纾解纾解乏困,人前人后也不失为一种还算高雅的享受了。 还记得临离别老人时,老人告我的一句话:“在民间,唢呐不称唢呐,而叫:长命”! 日nbsp;nbsp;nbsp; 记 我记日记始于小学二年级。那时学校还没有开设写作课,由于家学渊源,父亲便指导我写日记;至于日记作得怎样,现在早已没了印象,因为连日记本也不知扔向何方了。但无论如何,那都该算作我此生写作的启蒙。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一件事,对人的一生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增设了作文课。也许因为贪玩的缘故吧,和班里有些同学一样,我却对日记有着莫名的仇视。记得放暑假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其中一项是每天要记一篇日记。我只等到开学的前一天晚上了,才迫不得已爬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