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风贤-西部书坛的播火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风贤-西部书坛的播火者

黄风贤:西部书坛的播火者   在甘肃,黄风贤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资深且知名度高的书法家,说他资深,是因为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活跃在庆阳乃至全国各类书法艺术活动中。说他知名度高,是因为在三十年多的书画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他不但是一位对书画、篆刻全面修炼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为推动庆阳书画艺术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活跃在西部书坛的播火者。 中国论文网 /5/view-7139032.htm   像普罗米修斯索取圣火照亮人间一样,黄风贤先生在对艺术刻苦钻研的同时,也忘不了用书画艺术这一人类文明之火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1988年,他即成功策划并筹办了“古象杯”全国书法大奖赛,编辑出版了《“古象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作品集》。1989年,他与同道共同策划筹建了西峰印社,参与了编印社刊、举办篆刻展的具体工作。1990年,参与编辑出版了《庆阳篆刻集》,1995年,策划筹办了“梦阳杯”全国书画邀请展、“梦阳杯”书画大赛,1998年,参与筹办了“九八”。2006年,参与筹办《庆阳书画》,并任副主编。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在庆阳乃至甘肃的书画艺术事业发展的历程上,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随着他在艺术上的不断突破,成绩显赫,名声日隆,社会影响力的加大,他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并被邀请参加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像文化三下乡、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慈善募捐等书画活动,这些活动,他都积极奔波,身临其境,当场献艺,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使命感,为低层的民众传播着精神文明之火,让书画艺术照亮人们的心田,让大众感受到文明的温暖、高雅的享受。他的这些义举得到了领导和公众的好评,受到了市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草根”艺术家。   和大多数成功的艺术家一样,在书画印这条艺术之路上,黄风贤迈过了艰难而曲折的步履,有过辛酸,有过泪痕,也有过欢乐和笑语。   一九六三年三月,黄风贤出生于陇上名镇西峰。西峰是甘肃省庆阳市的所在地。庆阳习称陇东,位于甘肃东部,是陕甘宁三角地区的一块宝地和战略要冲,全市辖七县一区,总人口260万。   庆阳是先周始祖、黄河文化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侏罗纪晚期中国最早的“环江翼龙”化石;世界最大的“黄河古象”化石,有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   庆阳历代名家辈出,有与黄帝论医的岐伯,东汉思想家王符,魏晋政治家付玄,明代文坛前七子领袖李梦阳,金石书画大家米万钟等,都为历史所称道。   所有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名人的熏陶,使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的这座小镇――西峰,格外民风淳厚,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厚,名人云集,中央电视台命名“庆阳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   黄风贤自幼就生长在这样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陇上名镇里,受父亲及各位书画名家的影响,他从小就爱写写画画,与笔墨纸砚结缘。   一九七五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庆阳一中就读,除努力学习文化课外,因有较为扎实的书画基础,被班主任推荐参加了校美术班学习。此后,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美术班教室练习素描、速写,接受了较为正规的训练。每当放学后做完作业,他便提笔寻找各种素材进行练习。见人就画,许多常来串门的邻居、亲戚都成了他笔下的模特。美术老师知道他的家庭境况和学习精神后,给他经常提供笔墨纸张。他通过给学校办黑板报、参加学校的书画展等活动,锻炼自己。很快成为学校文化宣传的骨干。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常年染病在身,不能劳动,弟妹们年幼,家庭状况极其困难,他不得不放弃了复习高考的机会,回家务农。从此,家庭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的肩上。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不公,这位倔强的西部汉子并未退缩,也未改变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一方面务农,一方面坚持笔耕不辍。时常背着画夹行走在田间地头或是利用工休时段步行数十里到沟壑野岭写生,常常痴迷其间。   岁月如歌,天道酬勤。黄风贤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一九八二年,他参加了人事部门的招考,被分配到彭原乡担任文化站干部。当时文化站设在乡政府院内。只有两间旧房用来办公。许多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他多次写报告请示上级和有关部门,骑着自行车跑遍全乡二十多个行政村,共为文化站筹集到资金四万多元。二个月后,新建的文化站拔地而起,而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却消瘦了许多。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先后在不同的基层文化站工作过。二十多年来,他经常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辗转奔波于乡间村落,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生活单调枯燥的乡村带去欢乐和笑声。农民都亲切地称黄风贤为老黄,其实,他那时还年轻。晚上回来。疲惫不堪的他在简陋的宿舍和昏暗灯光下,仍然撰写群众文化活动的工作日志和各类材料,同时也默默墨池临摹,追求书法艺术。   在文化站工作期间,黄风贤先后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