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惟砚作田 如晤古贤
惟砚作田 如晤古贤
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欣赏和品味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
中国论文网 /5/view-7139879.htm
砚台,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陌生得成了爷爷书架上的一方石头。而在古代,砚台却可能会救人于水火。
话说在唐朝末年,端州一位姓梁的举人赴京应试。谁知,考试当天,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当时,考生们需要用墨条融水研磨成墨汁书写,天气寒冷,墨汁很快结成了冰,无法蘸用。这位梁举人用的家乡带来的端砚却很神奇,磨出的墨汁不结冰,他便可以继续使用。过了一会儿,天气更冷了,磨墨用的水结成了冰,梁举人恐慌之下对着砚台念道:“砚台啊砚台,人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砚台像是听懂了一样,中间浮出一层水汽。于是梁举人不停地向砚台呵气,呵气成墨,最终完成了考试。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除了纸张之外,文房四宝中的砚台、毛笔及墨汁,几乎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砚尽管在文房四宝中排序最末,但因其质地坚固,成了其中最耐久的一个。笔,不耐久,老不中书;纸,置久则脆,难以使用;墨,陈久失胶,易于散碎:三宝,皆难久蓄。唯有砚,材质坚固,不易损坏,存留千古亦可如初。
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砚台一直与之并生着。迄今为止,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原始研磨器的性质、功能与同期出现的食物研磨工具类似。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研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
“砚”通“研”,其最大的作用是研墨。汉代刘熙在《释名道:“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砚的解释则更为简要:“砚,石滑也。”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就是发墨。“百工者以致用为先”,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即使是爱石如痴的米芾,也在其著作《砚史》中道,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书画艺术逐渐繁盛,而与之鸥水相依的砚台,也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隋唐之后,砚的作用就超出了文具范畴。
砚
从古至今,砚台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被收藏家视为珍品。赏砚、赠砚、蓄砚、制砚的奇闻趣事,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宋代的大书画家米芾爱好广泛,除了诗、书、画以外,还非常喜好奇石。米芾对于石砚也是如痴如醉,喜爱至极。一次,米芾得到一块端石砚山,其形似波澜起伏的峰峦,甚是美观。米芾对此砚爱不释手,连着三天拥其入睡,还请来好友苏东坡为之作铭。
自宋元以来,砚又可按做派分为匠人砚和文士砚。顾名思义,匠人砚指的是专于制作砚台的工人所制之砚,而文士砚指的是墨客雅士出于兴趣自己设计或制作的砚台。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古时手工艺人多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因此,他们所制的砚上一般无铭款。
正所谓,武夫宝剑,文人宝砚。“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文士做的砚台为文人自己的创意,因此图案和雕饰虽然也有,但诗词歌赋、铭文跋语占了很大空间。
北宋末何?e《春渚纪闻》中记载了一则米芾得砚的趣事。一日,宋徽宗召米芾为其作书法,米芾见皇帝桌上有一方名砚,便心心念之。一写完字,米芾就端上砚台跪在殿上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意思是,这方砚台已经被我用了,再让皇帝用就不够格了,因此请皇帝把砚台赐给我。皇帝当然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答应了。米芾获此至宝,又恐皇上反悔,急忙抱起砚台,连衣服都染黑了。宋徽宗叹气说:“癫名不虚得也。”
砚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匠人对于自己所做之砚也是珍之重之。
苏东坡藏有一方名砚,他很是喜欢,为其取名为“凤昧砚”。这是一方佳砚,被形容为“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苏东坡还作诗铭曰:“残璋断璧泽而黝,治为书砚美无有。至珍惊世初莫售,黑眉黄眼争妍陋。苏子一见名凤昧,坐令龙尾羞牛后。”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这砚让龙尾珍品都成了俗品。想来苏东坡本来只是戏言,可是,手艺人对自己的砚如文人对自己的诗词一样爱惜,当然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所以,日后苏东坡到歙县求龙尾砚时,歙人却记恨其曾经对凤昧砚的赞美,于是讽刺苏东坡说:“何不使凤石?”苏东坡想要龙尾砚,就只好另辟他径了。
砚
赏一方砚,知一段史。
一方面,砚台材质的变化体现了科技的进步,而更重要的是,砚融书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的信息。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欣赏和品味砚石细腻的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