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中的繁复之美――“剔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漆器中的繁复之美――“剔红”

漆器中的繁复之美――“剔红”   摘 nbsp; 要:剔红漆器属雕漆品种之一,是我国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悠久,以精湛独特的技艺享誉世界。作为历史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战国时《韩非子》中就有舜作黑漆食器,禹作祭品内髹朱漆的记载。漆器工艺随着时代的变化演进、推陈出新,从早期的 “一层薄漆”逐步发展为雕漆、螺钿漆器等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漆器工艺品种。繁复绚丽的雕漆艺术犹如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中一枚闪耀的明珠,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沉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论文网 /7/view-7233344.htm   关键词:剔红工艺;装饰艺术;漆器   中图分类号:G894 nbsp; nbsp; nbsp; nbsp;文献标识码:A nbsp; nbsp; nbsp; nbsp;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29-01   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漆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剔红。剔红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属漆器制作的工艺之一,根据漆色的不同,可由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制作时,以银朱颜料入漆,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道、甚至上百道朱色大漆层层积累到一个相当的厚度,工匠趁着不沾刀的时候剔出浮雕的纹样,由于颜色纯正鲜亮,漆层厚,因而所雕刻的图案纹样更显生动饱满,层次鲜明,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了漆器灵动脱俗的气质。然而,除了雕刻工艺之外,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木胎对木料要求也不尽相同,木胎要几十次、上百次地进入湿热窨箱,同时进入烘干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对木料的选择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风、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红松,雕漆串珠则用杨木、柳木、枣木为好,还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红木、沉香木等。正是由于剔红的制作周期漫长、工艺繁复,技艺要求高等条件的限制,因而历代剔红漆器的存世量不多,故每一件都堪称珍品。    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剔红漆器的存在至少已有一千余年历史。这一工艺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鼎盛于元明,以后历代皆有制造。雕漆虽始于唐代,但唐代没有实物传世,至宋代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雕琢上讲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注重打磨之功,使器物具有温润、柔和之美。早期宋元时期的剔红,特点是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且纹样都比较浅,因髹漆过薄,因而整体造型纤细有余而华丽不足,也就是后人说的“用朱不厚”,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逐步加深。元代雕漆的工艺在宋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一批技艺卓越流芳千古的技艺名家,其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现以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任氏墓出土“剔红 东篱采菊图圆盒”为例:盒高3.9厘米,径11.8厘米,重124.7克,圆形,平顶直壁,为子母口。此盒为元代晚期作品,所髹朱漆较厚,呈枣红色,漆质坚厚光亮,盒内及底部盒面髹黑漆,漆色幽暗,漆层厚实,漆质坚固。盒面中心似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为题,画面依次雕刻竹篱、松树、侍童、菊花、老者、山石等,左侧画面主人公头戴风帽,右手拄拐仗,伫立秋风中,身后书童手托所采摘菊花,右为竹篱一角,虬枝老松湛然伸展,刀法清晰可辨,雕刻技艺之中兼用写实和写意两种表现手法,着重刻画右侧的竹篱,使其显得尤为生动、逼真,左侧山石轮廓仅以象征意味带过,画面层次分明,人物较大而景物简洁疏朗。盒壁刻两两对应的双线回纹。整件作品体现了元代剔红漆器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人情趣。    到了明清以后,剔漆加深,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六层,多者达到百层。风格在继承了元明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造型和制作技艺上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境地。宋元时期以盘盒之类小件工艺品居多,而明清则大为发展,出现大型的剔红桌椅、柜橱、床榻、屏风等,规模宏大,雕工精细,将雕与画相互融合,达到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刀法上,明代作品雕刀锋圆润,掉后磨光但尚留元代遗风,显得浑厚有力,清代则刀锋锐露,至乾隆年间由于高宗的酷爱,在其倡导之下,清代的雕漆作品,一改以往历代的风格,力求刀工显露,形成了艳丽、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剔红以其华贵、大气的艺术风格在明清两朝更成为皇家宫廷的御用工艺器物。 以上海博物馆藏“清 剔红花卉纹方桌、凳”为例:漆色一改明代温润的暗紫红色,代之以鲜艳的朱红色,采用质地较为柔软的软木为原材料,构图密不透风,造型典雅、纹饰精致。与明代雕漆器的浑厚风格相比较,显示出更趋精致细腻的雕工,运刀如笔,锋棱清楚有力,以精湛的技艺雕刻各色精美花卉纹样,花纹尤为繁缛纤细,花朵盛开饱满,花叶穿插,不留一丝空白,体现出清代家具繁纹密布的艺术特色,极富时代个性。此组器物一般较多于女子闺房中使用,以显示出主人恬静、优雅之姿。   剔红工艺融绘画、雕刻、磨制、髹漆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充分体现出中国工艺美术家的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