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心》中的“我”的结局
解读《心》中的“我”的结局
1910年夏目漱石患胃溃疡在修善寺治疗,大量吐血,处于人事弥留的状态。在一段休养恢复后,1914年发表了《心》这部作品。当时明治天皇驾崩,随之乃木布典殉死,夏目漱石对于乃木的殉死深受感动,《心》正是以此为原点写的作品。作品塑造了彻底地否定自己,而同时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主人公“先生”的形象。“先生”在迎接大正时代到来时,选择为明治精神殉情而死。《心》这部作品以明治时代的日本为舞台,讲述了在这种东西文化交错、新旧思想更迭、各种理念和文明的冲突下,传统伦理与自我觉醒矛盾的特殊时代下的知识分子敏锐的感受性和深刻的思考性。小说以深沉舒缓而又扣人心弦的笔调将爱情同友情的冲突、利己同道义的交锋以及明治知识分子孤独不安、彷徨无奈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清晰深刻。
中国论文网 /6/view-7144290.htm
这部由《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先生和遗书》上中下三篇构成的小说,三篇既可各自单独成文,又相互关联。上中两篇构成小说的前半部分,下篇是小说的后半部分。结局用先生的“自杀”象征明治时代的终结,似乎给世人展开对新时代的美好憧憬;先生留给“我”的遗书饱含了先生对“我”寄予厚望,期待像“我”一样的新时代知识分子能够摆脱人性“恶”的束缚。
然而,人性“恶”真的如“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可以摆脱吗?对此我想以文中“我”为主线重新解读作品,旨在从观察人物内心的角度证明人性的阴暗面是绝对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只能设法击破。首先要从“我”这一人物在与先生相识、相交时的心理活动探寻“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论证“我”非但不能继承先生遗愿,反倒会步先生后尘,甚至会以同样的方式结束“我”的一生。
《心》这部作品通过先生纠结的一生,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生观――“性本恶”。荀子同孟子等大多数儒家学者提倡的“性本善”观点不同,他主张需要以礼教化世人以整顿社会秩序,如《荀子》第十七卷《性恶卷》开头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荀子看来,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种种表现是“生之所以然者”。然而这种自然本性的欲求常常会同社会道德规范相冲突。他指的人性是“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也是“然则从人之性,顺之人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我认为夏目漱石将这一观点很好地运用到《心》中人物性格的构建上。本文仅从“我”这一人物所表现的内心矛盾做一下阐释,进而更好地解读“我”的结局。
作品前半部分主题集中在“我”与先生相交、相熟的过程。上篇描写了“我”在镰仓与先生初识,回到东京后因为自己的探索欲常去他家拜访,只因先生的一些言谈举止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如先生会说“恋爱是罪恶”,以及先生对“我”总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外的感觉,甚至对夫人也态度冷淡,而且还嘱咐“我”趁父亲在世处理好家中财物,以及先生定期去扫墓……这所有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反常的,是充满秘密的,所以其实“我”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接触先生的。中篇讲述了“我”回乡探亲,与父母想法格格不入而令“我”想念先生,那么先生与“我”是否真的是忘年之交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先打个大大的问号。继续读下去,我们知道“我”在家期间明治天皇逝世,乃木大将殉死。“我”又收到先生邀自己回东京商量重要的事的电报,可自己的父亲却病情告急而无法抽身。故事发展到这里,张力十足,似乎在预示着故事人物的结局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宿命。不久之后“我”便收到先生的来信,也就是遗书,便不顾一切匆忙地赶回东京,在火车上开始读这两百多页的遗书。所以,“我”真的是先生的知己吗?在亲情与友情面前,“我”似乎选择了忽视自己与先生之间所谓的友情;“我”真的把先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强行闯进了先生的生活,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也未可知;“我”真的关心先生的生死吗?或许只是急于想探得先生那隐而不说的秘密呢?
在我看来,文中的“我”在百无聊赖之际结识先生,或许只是因为一开始就觉得先生有些不可思议,令人难以靠近,反而令自己有“非接近他不可”的挑战欲。所以是因“人生而有耳目之欲”而主动与先生交往的,其初心是否良善我们可以怀疑了。用先生的话说就是“你不是觉得不够充实才来我这里的吗”、“……是爬往爱情的阶梯。你是作为拥抱异性的顺序而先来我这个同性家里的”。为什么先生会讲出这一番话呢?大概是因为先生想到了他的好友K,他的青春年少让他不相信友情,亦鄙视爱情。所以借先生的话道出了“我”在这段交往中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之嫌,又有“有好色焉”的本性。于是,在“我”的步步相逼下,先生终讲出了他本可带入土里的一生的“罪恶”,又选择自杀得以解脱。所以“我”难道不该为此对先生心生愧疚而可能选择自杀吗?
《先生与遗书》一章讲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