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错误成为教学的“宝藏”
让错误成为教学的“宝藏”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更不必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烧得更旺,使数学课堂呈现无法预设的精彩。
中国论文网 /9/view-7228278.htm
一、允许出错,提供平台
一位教育家曾说:“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成长,而宽松的环境则能让心灵更加健康地发展。”如果能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没有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敢问,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反之,学生会因为怕被老师批评而惴惴不安,平时一个“怕”字当头,对错误极力回避,不敢说、不敢做,长期下去,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导致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性格,长大怎能成为敢说、敢做的创新型人才?
二、诱导犯错,引导深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应该绝对可靠,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如能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完“圆的面积计算”,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厘米,宽8厘米,如果用它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用长方形铁皮的总面积除以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即16×8÷(2×2)=32(个)计算。我问:“如果要把铁皮改剪直径是2厘米的小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16×8÷[3.14×(2÷2)2]≈41(个)。”好家伙,果然中计。此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在实际剪裁的过程中,会浪费掉一定的铁皮。”计算的结果应该用“去尾法”保留整数,即40个。我趁势问:“那么在剪裁过程中,每两个圆片之间也要浪费一些铁片,你们有没有考虑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为了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我让学生在草稿上画图,当草图跃然纸上的时候,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长边只能排8个圆,宽边只能排4个圆,根本不可能剪出40个。只能用(16÷2)×(8÷2)=32(个)。可见,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历经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生难忘。若教师在教学中扶得太多,放得太少,学生在学习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经历的挫折少了,解决问题浅尝辄止,就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三、机智纠错,变废为宝
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可能来自于学生,也可能来自于老师。对于来自学生的错误,我们常能从容应对,但对于自己的失误,我们有时却会觉得不知所措。这里有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特别是大型公开课时,有些人被所谓的“师道尊严”所困,采用掩饰或回避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能否妥善处理失误,恰恰是检验教师素质高低的大好机会。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的其中一环节,在学生明确轴对称图形概念后研究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我提供给每组学生9个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每组的研究报告陆续传了上来。为让学生对对称轴的条数有概括性的认识。我请拿到大平面图形的同学按要求贴到黑板上。如图:
学生按要求贴好后
师:对黑板上贴的结果,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1:3号贴错了!(我在每个平面图形上标了号)它是等腰三角形,应该有1条对称轴。
我一看,刚才的同学把3号贴到了无对称轴那里了。
师:哦!3号是等腰三角形,它应该有几条对称轴呀?
学生齐答:1条。
师:那刚才是谁贴的呢?上来改正一下好吗?
学生站起来,我一看,他是我们班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刚才仔细折过了,发现折痕两边不能重合,那不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我想他折的方向肯定错了。)
师:那你上来,再重新折一下好吗?
学生上来一折:“老师你看,相差一点点!”我当时就一怔,确实,在电脑上画的图,再经过剪刀剪,这时的等腰三角形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