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道文化与中医学+.ppt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家作品。其中大部分或主要篇章的作者是奉行道家思想的医者。由于此书为托名之作,故真正撰著者未有留下姓名。但可以肯定,此书不是儒家作品,因为如此长篇巨著,从始至终未有明显的仁义忠孝思想的痕迹,这种现象在儒家经籍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亦非佛教之作,因为佛教传入迟于此书的问世,书中也无佛教思想。 《内经》问世后,逐渐被包括儒医在内的各类医家所接受,儒医对此书的保存、流传曾经起过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真正阐发此书精神实质的,则为道医。 有趣的是,余韵流习所及,后世一些中医书籍也被冠以具有道家色彩的书名,如《神农本草经》、《刘涓子鬼遗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洞天奥旨》、《赤水玄珠》、《妇科玉尺》、《痧胀玉衡书》、《太素》、《本草通玄》、《痘疹玄机》、《博济仙方》、《青囊秘方》等等。 中医学中的许多名词概念,直接来源于道文化,如丹田、元气、命门、玉液等等。 (2)注释《内经》等医著。 历史上为《内经》作注者甚多。最早的、影响最大的注本只有三部,即南朝齐梁人全元起的《注黄帝内经素问》八卷,隋唐人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全注本北宋后亡佚,只有部分注文被保存于林亿、高保衡的校正本内,杨注本亦于两宋之际亡佚,必然从其残本中,均可发现其思想倾向为道家。 至于王冰,则是明显的道家学者。在其注本中,道家引文随处可见。王氏号曰“启玄子”,其师号“旋珠”显然是道家中人之号。他在《素问注.序》中说:“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故其注文是以道家思想阐发医理的。尽管后世有医家指摘王冰“迁移加减经文”,但谁都不否认,这是现存最完善的《素问》注本,不但有功先圣,更有助于后学。 (3)整理和发展中医本草学 无论方士、道士,还是致力于养生的道家学者,大多主张通过服食药物(草木药、金丹)而益寿延年或长生成仙。在他们前赴后继的采药、炼丹活动中,多有发现、发明,从而推动了本草学、方剂学的发展。 据当代学者考证,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此书约成于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中期。从书名到内容都表明,此书是由道家学者整理、编著的。神 农与黄帝一样,也是道家著书立说依托的 的对象。书中收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养命延年”、“久服轻身”、“神仙不死”之类的释语俯拾即是,完全是方士。道家者流的口气。撇开其夸张成分,其对药物性能的揭示是大致正确的,故被后世医者奉为“经”。 《神农本草经》行世几百年后,南朝道医陶弘景首先对此书进行补充、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陶氏将药物总数扩大一倍,达730种。并屏弃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这对后世本草学分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宋及其以后的本草学 著作,都是在《神农本草经》及陶氏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的结果。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被人称为“药王”。他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神枕方》1卷、《医家要妙》5卷。两部《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医学百科全书,它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医药学的丰富经验。 (4)对方剂学的卓越贡献 在方剂学方面,道医的成就也十分可观。继张仲景之后,晋代葛洪著成《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卒救方》三卷。前书已佚,后书经陶弘景及金代杨用道增补成《肘后备急方》八卷,流传至今。葛洪编撰此书的本意乃为适应穷乡僻壤人民的救急需要。所收录的药物率多易得之品,即使须买者,亦皆贱价。这对穷苦百信而言,无疑帮助很大。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宋代道医王怀隐受诏编成《太平圣惠方》,载方16000多首,亦影响较大。宋徽宗 政和(公元1111——1117年)年间编成的一个大规模方书《圣济总录》,其中有神仙服饵三卷,表明此书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道士炼制金丹的活动,虽然从总体上说是失败了,但也有其积极意义和贡献,为近、现代化学及化学药物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中产生出三仙丹(氧化汞)、密佗僧(氧化铅)等外用药物的原料;甘汞、红升丹、白降丹等外用药,一直沿用至今。作为炼丹的副产品,这些化学药物丰富了本草学、方剂学宝库。 中药方剂中有许多是以道教神仙命名的,如小青龙汤、青龙散、白虎汤、朱雀丸、玄武汤(宋时因避讳改为“真武汤”,现习称之)、二仙汤、三仙丹、四神丸、八仙汤、紫阳丹、龙虎丹、上清丸、玉女煎、仙方活命饮、神仙太乙膏、灵宝如意丹、张天师草还丹等等。 (5)病理学方面有所突破 在这方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