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学习体会 重庆教科院 陶元红 从2002年各课程标准颁布,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课改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11年底颁布了中小学各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一、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要求 (一)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1.巩固课改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方向,坚持课改的基本经验,推广课改成果 2.深入分析,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按《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对课程作全面梳理,科学设置难度,确定各学科的核心内容 (二)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 2.坚持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 3.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 4.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新内容 5.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内容和难度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修订背景 (一)十年课改给小学品德课带来的变化 1.“教学范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只从课本上、从教师嘴里学习道德知识和社会常识。调查、实验、交流、讨论、表现和汇报成果正在成为品德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正在成为教师们教育行为的指南。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和追求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注重通过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教学。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思考。 2.教材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正在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多数老师上课不再是讲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教育唯有忠实于对象,才是教育重要的真谛”。 3、学生的变化 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由过去“静态地听”转变为“动态地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分享经验,感受不同的思考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教研方式的变化 校本教研:成为常态、共享资源、分享经验 网络式教研:学科教研网页,“品德课QQ群的多个功能,使教研员的服务也变得省时、高效、快捷。群及时发布信息;“共享”上传的文本和图片资源,及时反馈信息,针对话题开展讨论,“聊天”使教研员及时了解个体需求,及时回复。 参与式教研:教研活动中对课例的研究不是重在评优劣,而是重引起思维上的火花,让上课老师轻松上课,听课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二)十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 1.价值多元化已成为社会事实 十年来,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 “主流价值”之外的价值世界色彩缤纷,既是进步也是挑战。进步是因为价值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态比我们的前辈更丰富和更具有活力;挑战是指由于有不同观念的角逐,这个时代是一个旧有的强制灌输的德育无以为继的时代。 价值多元化不仅仅是趋势而是一种社会事实。学校德育既要接受这个事实,更要接受这个挑战。 2.社会道德失落植入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灵世界 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争论…… “我爸是李刚” …… 一些成年人价值观的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阅历浅,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会有手足无措的困惑。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如药家鑫事件……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3.新兴媒体对青少年产生着正负面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国际互联网的信息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 新情况、新问题,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来说,是绕不过的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正面回应新的挑战。 当前,关于人类共处、民族共处、国家共处、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共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任。 作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课程,在修订课程标准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如何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更全面准确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