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临床检验掌中宝-总加页码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2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学的一般检查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Hb) 男性: 130~174g/L; 女性: 113~157g/L。 1.非病理因素 增高:高海拔居住者、服用地塞米松,红细胞生成素,右旋糖酐或铁会增高。 减低:妊娠者、服用别嘌呤醇、对氨基水杨酸、消炎痛会减低。 2.病理性因素 增高:脱水、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多和严重肺病等。 减低:贫血,肝硬化,近期出血等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增高:脱水、肺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病、大量输注全血和组织缺氧。 减低:创伤、烧伤、溶血性贫血、出血性感染、胃肠道或其他血管出血、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代谢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红细胞比积(HCT) 男性:0.38~0.50;女性:0.35~0.47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肺气肿末期、暂时性脑缺血、子痫、创伤外科和烧伤。 减低:各种贫血、白血病、血液稀释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成人:相对值为0.5~1.5%,绝对值为10~80×109/L;新生儿:相对值为≤7%。 1.非病理因素 增高:高海拔居住、吸烟、妊娠者、服用抗疟药、退热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呋喃唑酮和左旋多巴等。近期输血者也会干扰检测结果。 减低:服用硫唑嘌呤、氯霉素、放线菌素D和甲氨蝶呤等药物。 2.病理性因素 增高:出血、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或恶性贫血治疗后。 减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放疗后或骨髓衰竭。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指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男性: MCV: 80~100fl,MCH: 26~34pg,MCHC:31~370g/L。 女性: MCV:79~98fl, MCH:26~34pg,MCHC:30~360g/L。 贫血形态分类 贫血类型 RBC指数 常见疾病 正细胞正色素 MCV、MCH、 MCHC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MCV、MCH、 MCHC减小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大细胞正/高色素性 MCV、MCH增高 MCHC正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 MCV、MCH减低 MCHC正常 感染、中毒、炎症、尿毒症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异常形态 大小异常 大小较一致 1体积增大: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体积减小:缺铁性贫血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形态异常 双凹,圆盘状 刺形红细胞:肾衰竭、缺铁性贫血或肝病;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或各类贫血;角形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人工心脏瓣膜;镰形红细胞见于镰形细胞贫血;靶形红细胞见于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异常形态 染色异常 粉红色 低色素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或缺铁性贫血;高色素红细胞见于脱水;多色素红细胞见于未成熟红细胞从骨髓过早释放。 结构异常 红细胞内无可见结构 有核红细胞见于重度贫血、骨髓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粟粒性结核、骨髓转移癌或慢性缺氧;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重金属中毒、营养缺乏或骨髓纤维化; Howell-Jolly小体见于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或脾切除术后;卡伯特(Cabot)环见于各类贫血。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0~10.0)×109/L。 非病理因素 增高:进食后、剧烈运动或紧张。是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储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 减低:服用抗惊厥药、抗感染药、多数抗肿瘤药、非甾体消炎药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 病理性因素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白血病、创伤、心肌梗死或坏疽等组织坏死。 减低:化疗、放疗、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感染、汞或重金属摄入、苯或砷暴露、流感、伤寒或单核细胞增多症。 项目 参考区间 简要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 绝对值: 1.8~7.7×109/L 百分数:N:50%~70%; 增高见于急性感染、缺血性坏死、代谢性疾病、急性出/溶血、和炎症性疾病。 减低见于放疗或细胞毒性药物所致骨髓抑制、感染(如伤寒、肝炎、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和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症。 嗜酸性粒细胞(E) 绝对值:0~0.45×109/L 百

文档评论(0)

ss558633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