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说议论文素材的 “引”和“用” 评价角度: 1.立意 2.结构 3.语言 4.论点 5.题目 6.开头 7.结尾 8.本论 9.材料 10.亮点 优作评价参照: 立意准确深刻 本论富于变化 材料 课堂目标 1.如何选择材料? 2.如何运用材料? 看看再说 报答知遇之恩的典范---豫让,他漆身吞炭。虽然他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知足了,因为他在君主的衣服上刺了三剑,以慰他报仇之苦心。豫让,没有遗憾,毕竟他做到了最好,知足,他含笑九泉。 引自 冒何露 期中作文 《浅酌慢品,一任浮华》 豫让费劲心思谋刺赵襄子==知足 症结:材料不能证明观点 不论什么材料,引述运用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证明论点(观点),实现论证,所以,材料一定要准确。 引用材料原则(1)——准确性、统一性 例析: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充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 看看再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怀着一颗坦然的心隐居起来,不再过问那尘世的纷纷扰扰,一心寄情于山水之间,住着茅屋,种上菊花,每天可以看见巍峨的南山,与那些在官场上勾心斗角,一心追名逐利的人比,显得更为逍遥自在,好不快活。 -------《笑看云卷云舒》 五柳先生屡受干扰,死不瞑目。 归隐田园老幼皆知,何须赘言。 症结:材料陈旧、表述啰嗦 建议:像这种材料,只能作为面例式的一例; 或者换种方式去表达。 改正:陶渊明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不为宫中浮华生活所迷,归隐田园。 材料的引述,不要总是拿耳熟能详的例子说事,让古代的屈原、勾践、司马迁……安息,现代的刘伟、外国的海伦凯勒……安生。 引用材料原则(2)——新颖性、简洁性 例析: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2011年江苏满分作文高考《拒绝平庸 》 平心而论,古代名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事例很有经典性,如果运用得当,能增强说服力和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文章的文采亮点。但大家都用这些事例,难免千人一面,难免毫无新意,而且,因为事例陈旧,难免缺乏生活气息。 在一些作文分数不高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是罗列事例,他们缺乏对事物的仔细分析,深入论证。一些同学在作文中常常是罗列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之后,便“综上所述”,开始结尾,或是将一些名人名言堆砌在一起,即使做到了词藻华丽,却给人以“假、大、空”之感,当然作文的分数肯定不会高。 引用材料原则(3)——不罗列、深论证 还有一些同学在作文中,时常会因记忆不清而“移花接木”。例如:一位同学写道:“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里,误将培根写成了莎士比亚。我们说这种现象虽不是大的缺陷,但却给人一种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谨的印象。这会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判。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必着急,只要变通一下就可以了。如:写成“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得一句话说得好”……。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上述毛病了。 引用材料原则(4)——不熟悉就不涉及,变通才是硬道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关于材料的 “引”,最怕的就是“无米下锅”…… “米”从何来? 何为好“米”? 身边的优作、材料、散文,周练中的文言文、文学文本、论述文本中的材料、生活点滴都可以积累,加以运用。能够勤留意,勤思考,扩视野。 准确、统一、新颖、典型 简洁、熟悉、分析、变通 紧绕观点不游离 有了材料,接下来就要看在写作时如何运用了,“米”有了,还需要我们做一个 “巧妇” 运用材料存在问题 1、罗列事例??缺少分析 2、并列事例,缺乏层次 3、信马由疆,指向偏离 4、平铺直叙,缺少文采 怎么办? 鸡肋变鸡翅 记得你20岁便开始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和中原,只为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记得你任太史令后,广泛阅读、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