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儒家的文学观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1 3 *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畏天命,重人道 《八佾[yì]》: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二、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 “仁”和“礼”的结合 《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 三、孔子的思想方法和美学思想 《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和善的结合 *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理论批评 “诗教” *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 绘事后素二解: 1、先采后素。郑玄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2、先素后采。朱熹《四书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 《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邢昺[bǐng]《论语注疏》:“《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2)朱熹《朱子语类》:“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zhēn wěi]》之诗,果无邪耶?”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 (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 (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 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 《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5.论雅乐和郑声 *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人。 *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本仁政 《孟子·梁惠王下》: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民同乐 * 《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