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 视觉与成像
2.1 视觉过程
2.2 光度学和亮度视觉
2.3 从感觉到知觉
2.4 视觉特性
2.5 形状知觉
2.6 空间知觉
2.7 运动知觉
2.1 视觉过程
1. 光学过程
15 / 100 = 2.55 / 17
2.1 视觉过程
2. 化学过程
锥细胞和柱细胞:
锥细胞:数量少,对颜色很敏感
锥细胞视觉:明视觉或亮光视觉
柱细胞:数量多,分辨率比较低 不感受颜色并对低照度较敏感
柱细胞视觉:暗视觉或微光视觉
2.1 视觉过程
3. 神经处理过程
每个视网膜接收单元都与一个神经元细胞借助突触(synapse)相连
每个神经元细胞借助其它的突触与其它细胞连接,从而构成光神经(optical nerve)网络
光神经进一步与大脑中的侧区域(side region of the brain)连接,并到达大脑中的纹状皮层(striated cortex)
对光刺激产生的响应经过一系列处理最终形成关于场景的表象,从而将对光的感觉转化为对景物的知觉
2.1 视觉过程
整体视觉过程
视觉 = “视” + “觉”
2.2 光度学和亮度视觉
2.2.1 光度学
2.2.2 一个简单的成象模型
2.2.3 视觉系统对光的感知特点
2.2.4 光度学和亮度视觉
2.2.1 光度学
辐射度量学
研究各种电磁辐射强弱的学科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
光度学
研究光的强弱的学科
光通量的单位:lm(流明)
2.2.1 光度学
点光源
线度足够小,或距离观察者足够远
发光强度I:点光源沿某个方向上单位 立体角d?内发出的光通量dF
单位:cd(坎)
1 cd = 1 lm / sr
2.2.1 光度学
点光源
立体角(solid angle)
是从一点(称为立体角的顶点)出发通过一条闭合曲线上所有点的射线围成的空间部分,所以立体角表示由顶点看闭合曲线时的视角。
可以取一立体角在以其顶点为球心所作的球面上截出部分的面积与球面半径的平方之比作为对该立体角的度量。立体角的单位是球面度,记为sr。一个球面度对应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积等于以球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时的立体角。
2.2.1 光度学
扩展光源
有一定发光面积的光源
光度学亮度B (单位:cd / m2)
2.2.1 光度学
照度(illumination)
一个被光线照射的表面上的照度定义为照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设面元dS上的光通量为dF,则此面元上的照度E为:
单位:lx(勒[克斯]),1 lx = 1 lm / m2
照度:是光源对物体辐射的一种量度 {表2.3.2}
亮度:观察者对物体表面光强的量度 {表2.3.1}
2.2.2 一个简单的成象模型
图象成象模型
2-D亮度函数:f (x, y)
亮度是能量的量度,一定不为零且为有限值
(1) 入射到可见场景上的光量
(2) 场景中目标对入射光反射的比率
照度成分 i (x, y)和反射成分 r (x, y)
2.2.2 一个简单的成象模型
图象成象模型
f (x, y)与 i (x, y)和 r (x, y)都成正比
i (x, y)的值是由光源决定的
r (x, y)的值是由场景中的目标特性所决定的
{典型值:P.40}
2.2.3 视觉系统对光的感知特点
人眼适应的亮度范围
(1)总体范围大:从暗视觉门限到眩目极限之 间的范围在1010量级
(2)具体范围小:一般范围在102量级
暗视觉门限
眩目极限
2.2.4 光度学和亮度视觉
亮度变化的感知
人类视觉系统对亮度变化的感知比对亮度本身要敏感
人类视觉系统对光强度的响应不是线性的,而是对数形式的(对暗光时亮度的增加比对亮光时亮度的增加更敏感)
2.3 从感觉到知觉
1. 视感觉和视知觉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热觉等功能都可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层次
感觉是较低层次的,它主要接收外部刺激。知觉则处于较高层次,它要将外部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
视知觉的任务是确定“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What is where) {P.17}
2.3 从感觉到知觉
2. 视知觉的复杂性
视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只依靠光投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视网膜图像和人们已知的眼或神经系统的机制还难以把全部知觉过程解释清楚
(1) 视觉边缘:随视点而变化 {P.18}
(2) 亮度对比:两个可视表面仅在它们被看作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计划.docx VIP
-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天津市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VIP
- 中国石狮子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化学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pdf VIP
- 新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看拼音写词语.docx VIP
- 人教版(2025)必修第三册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课件(共46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年产2500吨高端氟材料项目环评报告表.pdf VIP
- 临床微生物室标准操作程序SOP.pdf VIP
- Boss Roland逻兰RC-600 乐句循环工作站RC-600 中文用户手册 说明书.pdf
- 2025年秋季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学生助理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5套).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