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瓦格博保卫战.doc
卡瓦格博保卫战
在云南德钦州,有这么一群人,曾经被误认为“不务正业”;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他们敬仰美丽的卡瓦格博山,成立了卡瓦格博文化社;他们坚信,文化是历史赋予一个民族的永久财富;他们笃信,回归就是一场保卫战。
2016年,卡瓦格博文化社已走入它的第十八个年头。
从不被理解,到家喻户晓;从盛名本土,到享誉国际。截至目前,卡瓦格博文化社先后与意大利爱科基金会(Ecohimal)、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国际CI)、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香港社区伙伴(PCD)等机构和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在教育、文化、环保等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项目实施和运作能力。
卡瓦格博文化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向社会传播藏族文化,保护本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向藏族民众宣传和教育传统文化与环保理念。他们每年定期开办义务藏文培训班、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班、弦子培训班,并在以德钦县为中心的各周边藏区搜集各种民间文化,研究传统藏族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学,拯救康巴地区民族濒危文化,改善藏民族的生存环境。
卡瓦格博文化社的由来
在藏语词汇中,回归不是简单的回老家,不是回到从前的时代;回归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回头。在藏族人的思维中,回归就是让心灵找到一个安适的家,因为他们人人都会唱:“如果快乐,就把这里当作家;如果不快乐,我就要翻山去找快乐。”
德钦县是云南省西北部最边远的一个县,它与东边的四川省仅隔着一条金沙江,卡瓦格博山脉(也叫梅里雪山)的北坡即属西藏自治区,澜沧江和金沙江从德钦县的境内流过,与北侧的怒江形成闻名遐迩的三江并流奇观。2004年6月,这里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藏族是该地域(即卡瓦格博地区)的主体民族,藏文藏语是该地域的传统文化。
据相关考证,德钦县自1962年全面取消双语教学,加之随后的十年浩劫,让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断裂的尴尬局面。这里的藏民懂藏文的寥寥无几,藏族文化和历史在这里渐渐消失,藏民们除了节日穿着的服饰和日常饮食还保持着民族特点外,其他基本已经汉化,就连自己的藏文名字都不会写了。
只会用汉语写作的藏民扎西尼玛告诉记者:德钦自来就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这里有两三千年前的石棺墓,可以证明藏族先民在此活动;从青藏游牧文化到滇系农耕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我们半农半牧型经济的历史及渊源;这里有茶马古道的遗迹、从史前民族迁徙到唐蕃政治文化的史实。德钦这块偏僻的弹丸之地,从未离开过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
文化是历史赋予一个民族的永久财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让一部分人心生焦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迫使他们深感要“做点事情”,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保卫家乡。
1998年8月,曾毕业于昆明艺术学校被分配在德钦县文化馆工作的斯郎伦布,自己出资在县计生服务站租了一间小教室,请了老师免费为当地藏族同胞补习藏文。
据斯郎伦布回忆,开班之初来了30多个人,教室里坐得满满的,有凳子上坐的,有就地盘腿坐的,学习热情高涨,老师教藏文拼读和一些日常用语。但很快来学习的人就慢慢少了下去,到11月每天来上课的就剩7个人。究其原因,是藏区的冬天来得早,且十分寒冷。斯郎伦布不得已放弃了那间冰冷的教室,把课堂转移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大家围着火炉学习聊天,其乐融融。
1999年春节过后,斯郎伦布因被单位派下去做村级组织建设,藏文培训班不得不停办。
“许多事好像都是命里注定的。”斯郎伦布说。有一天,他在下乡的班车上偶遇当地文化人肖玛,两人聊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说不完的话题。肖玛说,他想在中甸注册一个藏文培训兼具对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展开抢救保护的组织,邀请斯郎伦布联手一起做,两人一拍即合。
当年10月,由肖玛牵头的“卡瓦格博文化社”在中甸(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现易名为香格里拉县)肖玛的姐姐央宗开的金丝咖啡屋隆重成立,多家媒体给予了关注报道,时任迪庆州州长齐扎拉与会祝贺,并把“卡瓦格博文化社”的牌子挂在了金丝咖啡屋的墙上。
从此,“卡瓦格博文化社”的名字出现在了网络中,逐渐为人关注。
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也有表现和承载其思维方式的民族母语。倘若一个民族失去了她自己的母语,就意味着失去了本民族的灵魂,意即失去了本民族的根。
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成立,在当地成为一件大事,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接下来该怎么做?做什么?却是文化社必须直面的课题。
虽说卡瓦格博文化社的名头挺响亮,但毕竟是三两个人自发成立的“草台班子”,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如何开展工作,让一干人一时一筹莫展。文化社毕竟成立了,怎么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