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时 诗歌鉴赏得分要点(课堂训练)-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解析版).docVIP

第09课时 诗歌鉴赏得分要点(课堂训练)-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9课时 诗歌鉴赏得分要点(课堂训练)-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解析版)

第三章《诗歌鉴赏》 第9课时《得分要点》课堂训练 1.【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2.【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来源:学科网]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014年高考重庆卷】 (1)【答案】拟人 用典 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一首散曲,前四句写燕子在泥中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残破的彩绘花朵,燕子都不忍花朵残破,有拟人意味;中间四句写燕子在半开半掩的珠帘内,半掺着羽翼,感伤眼前破败“堂前王谢”,既有拟人手法,又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含用典。作者实写眼前的衰败,化用典故,让人联想到旧时的王谢堂,虚实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是因为燕子觉得“花落意难堪”,表达了惜花伤春之情,结合后文燕子呢喃,千般诉说,只有住在这里的老僧才能听懂。这里表明王谢堂早已经变身寺庙。昔盛今衰的感慨溢于言表。最难消:最难承受。谙:谙熟。[来源:Zxxk.Com]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4年高考安徽卷】 (1)【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 这一限制。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2)【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情景交融,用这些点面结合的景物衬托了词作情感。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来源:Zxxk.Co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