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docVIP

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doc

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 杜长君为丈夫按摩缓解疼痛   烧炉子追到老婆,转业成了“修理工警察”   于尚清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农村,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他硬朗的身板和温厚的性格。19岁入伍后,于尚清不仅是团里唯一能搬得动卡车轮胎的“大力士”,还是出了名的修理能手,大到汽车摩托、小到收音机手电筒,他啥东西都能摆弄。因在唐山大地震、辽宁抗洪救灾中两次荣立三等功,入伍4年后,于尚清晋升为排级干部。   1981年,25岁的于尚清从部队回家乡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齐齐哈尔市的工厂女工杜长君。女孩小他几岁,美丽善良。于尚清对她颇有好感,却又不懂浪漫的追求方式。   听说刚上班的城市女孩杜长君不会烧炉子,经常在深夜冻醒,于尚清就每天踩着自行车,赶到几十里外的城里帮她升火炉。即将回部队时,他又耐心地教杜长君,如何在天气潮湿的情况下点火升炉子。两人一遍遍填柴、引火、放煤块,再弄灭了重来……经过多次努力,满身煤灰的于尚清终于开心地宣布:“你满师了!以后师傅不在身边的日子,你也不会受冻了!”   于尚清还从家中找来一块厚实的毯子,为杜长君做了一个可拉上拉下的窗帘。白天拉开了,可以让温暖的阳光照进小房间;晚上拉下来,可以抵御东北夜晚的严寒。如此一来,即使窗外冰天雪地,一回到炉火旺盛的宿舍,杜升君也能感受到无尽的暖意。   与房间里的气温同时提升的,还有杜长君对于尚清的好感?D?D尽管小伙子出身穷苦农家,又不会说甜言蜜语哄女孩开心,但却对她关心体贴,懂得用行动表达内心的爱。男友多才多艺,会弹琴、拉二胡,还心灵手巧,甚至能把扫帚里的丝抽出来编成小花篮送给她……情窦初开的杜长君,渐渐与情深意重的“兵哥哥”坠入了爱河。   经过一年多的鸿雁传书,两人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于尚清家境不好,没送过妻子什么像样的礼物。倒是月工资42元的杜长君,在结婚时送给他一块100多块钱的上海牌手表。于尚清收到礼物时,既高兴又内疚,拉着爱人的手说:“长君,嫁给我委屈你了。”妻子送的这块手表,于尚清戴了十几年。   入伍20年后,于尚清由部队副团职干部,转业到了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成了治安大队的民警。转业后,于尚清干了些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D?D   他先是在妻子上班一年后,鼓动杜长君主动辞职回家,只因不愿意看到妻子的老同事被下岗分流。“老婆,人家生活困难,比咱更需要这份工作,让个位置给他们吧!”虽颇感委屈,杜长君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主动申请下岗。   于尚清夫妇生活的小区有600多户居民,他们中不知道居委会主任名字的人很多,但不知道老于的人却极少。原因是,他凭借在部队掌握的一手精湛的修理绝活,很快成为小区里的“万能修理工”,只要谁家的汽车、家电、灯泡、水管子坏了,只要一个电话,于尚清马上就到,而且手到病除,还不收钱。   “你一个警察,白天在单位累一天,好不容易能回家歇歇,又甩掉警服去爬电线杆、钻下水道去当修理工,图个啥呀!”每逢听到妻子的数落,老于总是呵呵一笑说:“眼看人家有困难,能伸手帮一把就帮一把呗,这也能体现你丈夫工作之外的社会价值啊!”   连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于尚清也乐于施出援手。一个低保户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没钱入学,亲友们知道夫妻俩已经双双下岗,借钱基本无法偿还,所以没人借给他们。于尚清偶然听说了这事,便借给了那家人一万元钱。几年后,他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这笔钱仍然没有还上。还有个外来务工人员在扫大街时被车撞倒,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于尚清当即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并从家中拿出8000元钱,替伤者交了手术费,保住了打工者的生命。这笔钱,本来是留给儿子考大学用的。   当年,儿子于嘉高考失利,带着对父亲的崇拜,也参军去了兵营。   负伤百处不畏惧,哄好妻子去拆弹   2003年9月的一天,齐齐哈尔市萨拉伯尔酒店发现了一枚自制炸弹。案发地正处于最繁华的闹市街区,情况万分紧急。可当时齐齐哈尔还没有专业的拆弹人员,要找拆弹专家,最近也只能从哈尔滨调人,但这颗定时炸弹即将爆炸,时间已经等不及了!   千钧一发之际,曾经当过工兵的于尚清自告奋勇冲了上去。没有防爆装置,他只戴了一顶安全帽。走近一看,老于不免一阵忐忑,他根本没见识过这种自制土炸弹,更不懂怎么拆。此刻,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拆弹,全体人员撤离;要么就冒险拆弹。   于尚清选择了后者。他咬着牙,用手钳小心翼翼地拆除一根根连接线……三分钟后,头上冷汗直冒的于尚清活着走出了酒店,他用颤抖着的声音向领导报告:炸弹拆除了!   中午,于尚清和同事们刚走进饭馆点了菜,打算庆祝一下,却又接到指挥中心的电话:萨拉伯尔酒店发现第二颗定时炸弹!顾不上吃饭,他又一次赶到了现场。   第二次拆弹之前,于尚清忍不住给妻子杜长君打了个电话:“老伴啊,今后无论怎样,你和孩子都好好地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