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观摩实验的探讨.docVIP

在本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观摩实验的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本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观摩实验的探讨.doc

在本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观摩实验的探讨   摘 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本科生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观摩DEMO(演示实验)引进原子、分子尺寸的概念对于本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仪器分析中给定物质的大小和原子数的重要意义,结合国际合作课题组在DEMO方面已有的经验,指出了如何在“中级仪器分析”(双语授课)课程中帮助学生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从而将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演示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9.024   Discussion on Introducing Observation Experiment in   Undergraduate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   CHENG Hanwen[1], TANG Yihong[1], LUO Jin[2]   ([1]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2]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Binghamton), New York, America 139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troduce atomic, molecular size by observation DEMO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concept for the present students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important given the size of the substance and the atoms, combined wit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 group has experience in DEMO respect, pointing out how to help students in the intermediate instrumental analysis (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 really establish clear molecules, atoms concept, which will better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对于本科生来说,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程有很多,而对于许多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仪器分析类课程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而在这些仪器类课程中所涉及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显微技术如今在本科生的实验室中并不陌生。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原子和分子尺度概念时候理解不清晰。   在上述的一系列技术中,尽管实践用仪器(如TEM)的分辨率高一些,这些技术却均不能提供原子级的分辨率。自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G. Binnig和H. Rohrer(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了STM(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者们对STM仪器和应用的兴趣呈爆炸式增长,并因此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开辟了科学和工程的许多新领域。   为什么要让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要观察和了解原子这样理论而又抽象的概念呢?首先,因为材料中原子或分子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学生通常对一个已知物质中的原子大小和数目的认知感到困难。光学显微镜可以用来检查物体的细节,但是只有物体的大小大于光的波长才能被观察到,小到原子级别则无法达到可视化。其次,纳米尺度上的原子排列决定了材料的宏观性能。通常学生难以将相似元素组成的材料宏观性能与原子级的结构关联起来。   在分析化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设计中,像仪器分析课程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都是必修课程。随着各种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化学/材料类本科生也应该对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自从纳米技术的问世,在纳米材料表面通过特定的设计实现原子/分子级别特殊排列成为研究者们追求特异纳米功能的重要途径。所以通过仪器分析的检测手段让本科生增强他们的原子、分子概念对于培养我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