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市河段演变分析.doc
沙市河段演变分析
【摘 要】文章根据作者多年从事水文河道的工作经验对沙市河段演变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对河道的演变和河道冲刷与淤积进行详细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沙市河道 演变
1 河道基本情况
1.1工程地质
根据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6年1月编制的《荆州市盐卡(二期)综合码头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河段地貌位置属于低平原长江北岸冲积堰堤式高漫滩,上部①~③单元土体以杂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为主;④单元土体以粉质粘土为主;⑤单元土体以粉砂为主;⑥单元土体为细砂层;⑦单元土体为卵石层;⑧单元土体为圆砾层;⑨单元土体为卵石层。
1.2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荆江大堤上起荆州枣林岗下迄监利城南,全长182.4Km(桩号628-810+400),堤面宽8~12m,荆江大堤沙市段堤面高程45m左右,内坡坡比为1:4,外坡坡比为1:3。
河段右岸是荆南长江干堤,全长109.9km。荆南长江干堤上起松滋市查家月堤(桩号712+500)跨越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下止于石首市五马口(桩号497+680)。堤内坡坡比为1:4,堤外坡坡比为1:3,堤面宽2~5m。
本河段有学堂洲围堤,堤面高约41.3m,宽5~8m,内坡坡比为1:4,外坡坡比为1:3:柳林洲围堤,堤面宽10m,堤顶高约43.8m,内外坡比为1:3。
1998年大洪水后,水利部逐步启动了荆江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在荆江两岸分别实施了荆江大堤的整险加固、荆南长江干堤的防渗护岸,上述护岸工程的实施对稳定荆江河势起到了重大作用。
长江右岸设有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之一北闸。北闸是一座分洪闸,位于太平口下,1952年建成,共54孔,每孔尺寸为18×5.5m,设计流量为8000m3/s;南闸是一座节制闸,位于虎渡河黄山头,共32孔,每孔尺寸为9×10m,设计流量为3800 m3/s。
观音寺闸。该闸位于740+750处,开敞式3孔,每孔净宽3m,净高3.3m,闸底高31.76m(吴淞冻结),最大设计流量77m3/s。
1.3 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国务院2008年7月21日批复),长江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逐步安排建设平原分蓄洪区,加快兴建干支流水库,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
沙市河段近期的水利规划及设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取水口位于拟建码头工程上游约27km处的龙州垸,引江济汉工程已于201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1998、1999年大水后,荆江河段局部河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之三峡水库蓄水,清水下泄,坝下游河段发生冲刷,荆江首当其冲,崩岸时有发生。为稳定河势,水利部启动了荆江河势控制应急工程,护岸主要采用水上护坡、抛石、沉排等型式,护岸布置见表1。
表 1 沙市河段应急工程护岸工程布置表
其中荆江大堤桩号760+200~746+822,护脚长度9268m,护坡改造1075m,主要工程量:水下抛石86.28万m3,房屋拆除1.02万m2,砼预制块0.052万块。桩号746+822~743+556,护脚长度3151m,主要工程量:水下抛石86.28万m3,沉排面积28.39m2。桩号746+822~743+556,护脚长度1935m,主要工程量:水下抛石7.30万m3。上述护岸工程的实施,对维持沙市段河势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中下游以1954年洪水作为总体防洪标准,其中沙市防洪设计洪水位为:45.00m(冻结吴淞),42.85m(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下简称85高程基准)。
2 河道演变
2.1 历史演变
近代前,?市至沙市为顺直分流分汊河道,沙市以下为弯曲分汊河道。观音矶以上河段主泓因来水情况变化移动频繁,洲滩随着水流变化冲淤消长。1788年沙市段始建护岸工程,观音矶以下一带岸线稳定,观音矶成为弯道凹岸的控制点。柳林洲岸线大致与现今沙市市区段岸线成一直线。
受边界条件控制,近二百年来虽局部河道有所摆动,但沙市河段河道平面形态变化不大。至1900 年,随着上游?市河弯的变动(1876年前大埠街至?市为较顺直的单一河道,其后河道向右摆动),沙市至万城堤段近岸河床开始逐年淤积,形成学堂洲。
2.2 近期演变
沙市河段由太平口过渡段和三八滩、金城洲微弯分汊段组成。1959年沮漳河出口人工改道上移800m至新河口处,1993年学堂洲围堤加高,其口门上移至临江寺,成为现今较为固定的微曲的平面外形。1950年代以来,本河段河势基本稳定,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段内局部深泓线摆动、洲滩消长及主支汊易位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