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5章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9学时)分解.ppt

第5章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9学时)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两种因素不发生矛盾时,只有一种排列方式。当两种因素发生矛盾时,可能有两种排布方式,取决于P和△的大小。 (1)d1、d2、d3、d8、d9、d10只有一种稳定的电子排布; (2)d4、d5、d6、d7: △ P:强场低自旋,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可配对)。 △ P:弱场高自旋,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d轨道,并保持自旋平行。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 P △ P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2. 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 d电子处于未分裂的d轨道的总能量和它们进入分裂的d轨道后的总能量之差,即d电子从未分裂的d轨道进入分裂后的d轨道产生的总能量下降值。 例如:Fe2+,有6个d电子,在弱八面体场中采取高自旋的 dε 4 dr 2构型, 由于吸附作用引起的CFSE的变化: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从换算成每单位氧原子的CFSE变化,可判断哪个表面对吸附最有利。 (110)面的CFSE值变化最大,它可为吸附提供更多能量,因此在度盖度不大时,氧优先吸附在(110)面上。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5.1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的应用及氧化物的类型 5.2 金属氧化物中的缺陷和半导体性质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5.4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一还原机理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5.6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典型催化过程分析 第5章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5.6.1 钼铋系复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的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 5.6.2 钒系复氧化物催化剂催化C4烃选择氧化制顺酐 5.6.3 尖晶石型复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5.6.4 氧化钴(镍)一氧化钼(钨)临氢脱硫催化剂催化作用 5.6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典型催化过程分析 5.2 金属氧化物中的缺陷和半导体性质 2)p型半导体: B: 受主型杂质:Ef↓,Ф↑,电导率↑。(NiO中加入Li+) 每1个Li+取代Ni2+,就出现一个Ni3+。 由于空穴增加,电导率↑。 总的作用结果: 5.2 金属氧化物中的缺陷和半导体性质 5.1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的应用及氧化物的类型 5.2 金属氧化物中的缺陷和半导体性质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5.4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一还原机理 5.5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晶体场的影响 5.6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典型催化过程分析 第5章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5.3.1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 不同类型分子的化学吸附状况不同,对半导体的电导率和Ф影响不同。 受电子气体的化学吸附 1)n型半导体: O2:(相当于添加了受主杂质) (1)电负性大,夺取CB中的自由电子(由施主能级转移而来)。当O2压力↑(吸附氧量↑),CB中的自由电子数↓,电导率↓。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2)O2夺取电子形成O-2、O-或O2-吸附态。T↑,容易产生O2-吸附态,形成负电荷层,不利于施主能级中的电子向CB转移,所以氧负离子的覆盖度是有限的。 5.3.1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 不同类型分子的化学吸附状况不同,对半导体的电导率和Ф影响不同。 2)p型半导体: O2: (1)相当于增加了受主杂质,可以接受VB中跃迁的电子,有利于VB中电子的跃迁,使VB中空穴增加,O2压力↑,电导率↑。 (2)VB中有大量电子,所以氧负离子的吸附态可以一直进行,使得氧负离子的覆盖度很高。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此可以解释为什么p型氧化物(CuO、NiO、CoO等)比n型氧化物(ZnO、TiO2、V2O5、Fe2O3等)具有更高氧化活性的原因。 受电子气体吸附于表面时产生负电荷层,起到了受主杂质作用,对半导体的Ef、Ф和电导率均有影响。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2. 施电子气体的化学吸附 H2: 电子转移到半导体的CB(n型)或受主能级(p型)。吸附态为H+,表面形成正电荷层,起施主杂质作用。 半导体催化作用的电子理论把表面吸附的反应物分子视为半导体的施主或受主杂质,因此当他们吸附在半导体表面时,对半导体的性质产生影响。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5.3 半导体催化剂的化学吸附与半导体电子催化理论 3. 半导体催化剂上化学吸附键类型 通常状况下,气体分子被化学吸附后所带电荷的性质只与气体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