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读书》创刊五周年随笔素材.doc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读书》创刊五周年随笔素材.doc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读书》创刊五周年随笔素材

《读书》创刊五周年随笔 视力极度衰退,有些情况是以前没有料到的。比如参加什么集会,在入场和散会的时候,常恐得罪了朋友,怪我对人没有礼貌,见了面理也不理。又如邮递员送来了印刷品一大堆,我连看清楚书名刊名都相当困难,可是寄赠这些印刷品的朋友或单位都希望我仔细阅览是可想而知的,其时的负疚心情也很不好受。重配眼镜吧,眼科大夫和眼镜铺的验光技师都说不必了,没有更适合的眼镜片了。放大镜也无济于事,除了自己买的两个,还有好心的朋友赠送的八九个,产地各异,装置的形式和精粗各异,放大都不过两三倍,都不能与眼镜相辅相成,使我看清楚仿宋体字模排版的讲稿和文件,书刊日报当然不必说了。眼镜放大镜不济事,却还得对付着用,尽力使劲辨认,仿宋体的讲稿之类总算还看得清。可是看了两三页就不成了,尽管使劲,纸面一片模糊,勉力究竟是有限度的。会落到这样地步,以前哪里料得到。 如今我知道新闻时事光靠中央台的早晚两次联播节目。听力衰退不亚于视力,好在收音机就在书桌上。午餐晚餐是全家人聚集的时间,我就说收到的报刊上有什么论文或记载,简要地说给我听听,或者问本月份的某杂志来了没有。杂志非常多,名称也记不清,我挂念的不过三四种,《读书》是其中之一。如果回答说某杂志昨天来了,我就叫孙辈抽空把目录念给我听,好从其中选听几篇。单说《读书》,每期总要听它三四篇或五六篇,从而感到欣慰,一则受到了不少教益,二则总算没有跟知识界出版界完全隔绝。 听孙辈念书刊有两年光景了,他们读音和语调还不差,听下去挺顺当。可是,文章中如果引用几句古文辞,或者大段地引用,我听着疙瘩就多了。常常要问“某字之下是什么字?”“这个字怎么写?”待问明白了,大段的再听一遍,我才说“念下去”。我提到这一点并不是反对文章中引用古文辞,必须引用的当然要引用。我只是要表明,我虽然学过古文辞,还没达到一听全懂的程度,这是近来经过现场考验才知道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同源而不尽同,原是人所共知。或许那些古文辞本来只供“目治”, 不准备叫人听的,也未可知。“《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当时的老乡未必听得清吧。“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当时的老乡未必听得清吧。好在庄孟二位的书本来不是为他们的老乡写的。 除了选听几种杂志的文章,最近几个月内我还听两册书,陈原同志的《社会语言学》,吕叔湘先生的《语文论集》,前者已经听了五分之三,后者还没听到四分之一。孙辈的空闲时间有限,我只能耐着性子慢慢听。我不想学时髦,投票选举这两册为一九八三年最佳书,可是我认为这两册是值得《读书》编辑部特约适当的作者撰写评介的书。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我说,好书要让爱好这一类书的人不至于错过,原是《读书》出版宗旨之一。沈从文先生积年累月,废寝忘食,在那里研究古代的服装和织品,我早已知道了,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却是《读书》刊载了黄裳同志的介绍文章才知道的。不久我就托人找到这精印的巨册,文字不能看,叫孙辈念太费事,收入的各种图片看了两遍,虽然不能看清楚细部,却自以为得到了不少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 《读书》编辑部嘱我作文纪念创刊五周年,我信笔写成这一篇,不甚切题,非常惭愧。   一九八四年一月五日写完   (本文叶圣陶像,丁聪画) 叶圣陶/丁聪 我的“仓库” IMG=A 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象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我大概不曾记错吧。苏联作家爱伦堡在一篇演说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一个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夜,《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没有电,没有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可能读书,她在黑暗里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得到鼓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追求使我更加热爱生活。好的作品把我的思想引到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书中人物的命运让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未来的闪光。人们相爱,人们欢乐,人们受苦,人们挣扎,……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我的同情。即使我把自己关在病房里,我的心也会跟着书中人周游世界,经历生活。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人们常说:“

文档评论(0)

ah822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