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商河鼓子秧歌的发展保护.doc
浅议商河鼓子秧歌的发展保护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商河鼓子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影响鼓子秧歌发展的因素,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子秧歌的发展保护对策。要使鼓子秧歌的保护发展与时代相结合,与地方乡土特色相结合,与多元的文化元素相结合;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民艺术的支持和保护。 【关键词】 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开展现状;保护对策 一、商河鼓子秧歌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但鼓子秧歌以它独特的表演形式也得以广泛流传。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锣鼓齐鸣,热闹非常。清代文人吴锡麟在他的著作《新年杂咏抄》有过这样一段对秧歌简明扼要的描述。“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二、影响鼓子秧歌发展的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文明发展极为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这也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逐渐冷落。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冲突,鼓子秧歌作为农民艺术的一种贴近于大众生活的形式,自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由数年的积淀形成,但是这种积淀的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限制,社会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在继承传统时态度的盲目性。鼓子秧歌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它的精神内涵,它反映了质朴农村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艺术在表达上不免落于俗套,过于重视形式,远离农村人的实际娱乐需求。换句话说,是艺术表达与形式的脱轨。 其次,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冲突,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当传统在被人们继承的时候,出现与当代文化主流相背离的情况下,我们究竟是该选择尊重还是摒弃传统。在看待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一分为二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去审视文化的价值。如果将传统看成现代形成的必然条件,或者说,传统的东西我们只需用传统眼光看待,而现代的事物我们不要再以传统眼光批判,以如何看待鼓子秧歌来说,从某一角度来看,我们用传统的眼光看到的是一场欢歌笑语、万民欢腾的景象,正如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表象;而从另一角度看,我们又可以看出年轻人血气方刚的英姿,农村人自强不息、处处生机的景象。结合各个阶段的不同角度,反而更为接近这样一种艺术的本质内涵。 第三,艺术与生活的冲突,人们常这样评价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农民艺术是扎根于农村的原生态艺术,主要反映着农民对艺术创造的理解。鼓子秧歌最初就是为了欢庆丰收,人们自由组织编排的舞蹈,这种简单的活动在沿袭的过程中,被添加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因素便开始脱离于对生活状况的庆祝,转向人们一种闲暇时的娱乐活动,赋予了它高于生活的定义。但是,随着形式的不断演变,在农村人们已渐渐难以欣赏到传统意味正浓的原生态秧歌表演了,在秧歌走向舞台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褪去原始的色彩,与百姓的生活失去联系。 三、对鼓子秧歌发展的反思 其一,鼓子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保护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我国的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没有得到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丢失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端午节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就是因为没有被重视和保护而落入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惨痛的教训,面对这样的前车之鉴我们更应该吸取教训,鼓子秧歌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 其二,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却在一点一点地失去它原有的乡土风味,变得越来越庸俗化。原汁原味的鼓子秧歌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商业化的影响使得鼓子秧歌越来越流俗于迎合观众的形式,而忽视了其中丰富的深层次的内涵。 其三,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是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培养接班人是历史交给现代人的一项重大责任。同中国的戏曲相似,鼓子秧歌精髓的继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对传统的文化不太感兴趣,进而抱着不学习的态度。因此,中国的文化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传统的鼓子秧歌要广泛宣传,打响知名度,尤其要在年轻人中宣传普及,这样就更容易使年轻人对其感兴趣,从而继承和发扬。 其四,传播形式少,传播方式狭隘。传统的鼓子秧歌都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在露天的场所进行表演,这样只能吸引一小部分观众而且不适合大范围的广泛传播。灵活的采用现代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就可以使得传统的鼓子秧歌出现在电视媒体上、舞台上、剧院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一种干涉仪测向天线阵列的评估验证系统.pdf VIP
- 美国财产法讲义.doc
- (二模)2025年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docx
-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哲理类(含解析).pdf
- 贝克曼beckman-au5800标准操作程序(sop).pdf
- 交互设计实用指南.pdf
- 第二课性骚扰的危害 课件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pptx VIP
- 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VIP
- 高二政治同步课件(统编版):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ppt VIP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总复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