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清末民初之移风易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留学生与清末民初之移风易俗.doc

留学生与清末民初之移风易俗   编者按: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显示出了它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落后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在近代化起步后受社会进步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它又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其间,海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对 “天下移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的同时,更以可贵的勇气身体力行,成为铲除社会陋俗、树立社会新风的重要力量。而留学生投身移风易俗,则体现出大多以西方国家为楷模、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参与领域广泛和女留学生更为注重妇女解放的特点。   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独特之处,就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落后的社会制度和腐朽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在近代化起步后受到社会进步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它又出现了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体现出社会的进步。   西俗东渐,是我国近代社会风俗演进的主要方向。资产阶级进步价值观的渐传播,推动我国社会风俗的西化进程开始沿着文明、进步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由于有在国外求学、生活的经历,他们比同一时期的其他社会群体更多地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民主思想,接受了西方进步的价值观念,也目睹了西方全新的社会风俗。受其影响,他们对中国传统社会风俗的弊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他们怀有的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投身于移风易俗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他们力求通过自己的所为,使国人摆脱封建习俗的网罗,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既积极倡导,又身体力行。   社会风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世代传承、,相沿成风,相习成俗的。人们往往习惯于遵循已有的传统,习惯于模仿前辈,往往具有和受制于从众心理。因此,移风易俗、改变传统的观点和行为的实现,不在于少数人的行为,关键是要启发民众的觉悟,动员民众参与。在这方面,留学生以各种方式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   1、创办刊物,著书立说。清末民初,书、报、刊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留学生通过办刊、办报、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思想发动,宣传西方先进的观念,介绍西方的社会风俗,批判中国风俗之弊害。号召国人冲决封建礼教的压制,不作习俗的奴隶,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留学生出版的报刊就达六、七十种。在主张反清革命、大力   宣传民权学说的同时,他们关注并抨击社会问题,倡导移风易俗。留学生对移风易俗的见解涉及广泛,不仅对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也为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武器,给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清新之风。   第一、反对封建服制,主张剪辫、易服。在中国封建社会,衣冠服饰是礼制的重要内容,所谓“衣服有制”。人们的服装被赋予政治色彩,以致于“改朔易服,皆兴亡之事”i。着满装、蓄发辫,是清王朝专制统治权威的象征,也是中国风俗的特殊标志。剪辫则被视为叛逆,去满装和着西服同样为世俗所不容。   最早赴美留学的幼童于1881年被清廷下令撤回,穿西服是一大罪状。20世纪初,留发辫仍被守旧者视其为“国制”,“一若土地可失而发辫不可失,利源可失而发辫不可失,政权财权皆可失而独此发辫不可失。”ii留学生有感于“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不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呼吁剪辫易服,以革除陋俗,改良社会,使中华民族以文明、健康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今日之中国,诚欲变法自强,其必自剪辨易服始矣。”iii对剪辫运动和洋装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12年3 月5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辫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iv 终使发辫之消除与满洲而俱尽的预言得以实现。   服饰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体现着封建特权、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为打破这一现状,使服饰适于穿着,并与世界文明接轨,孙中山在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装的图式——“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v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解体,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着装,成为风俗领域显著的变革之一。   第二、反对男尊女卑,力倡妇女解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所受压迫比男子更甚,君权、神权、族权之外,还有夫权。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