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的对比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的对比分析.doc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进一步认识颅脑对冲伤的CT、MRI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优势。方法 选择50例颅脑对冲伤的患者进行CT、MRI检查。结果 CT表现为多种密度的改变。MR表现为多种信号的改变。结论 CT、MRI检查可以明确颅脑对冲伤病变的大小、部位、出血多少、水肿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颅脑对冲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对比分析   颅脑对冲伤是由于受力方式不同、暴力作用在着力点得远侧产生的颅脑损伤。由于挫伤与裂伤不易区别,但是而这又常同时出现,所以临床上常合成为脑挫裂伤[1]。而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可以继发于各种类型的颅脑损伤之后。颅脑损伤的患者,有专家认为在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的黄金时间内为其提供最重要的检查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颅脑外伤患者,选择50例颅脑对冲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脑挫裂伤20例,脑挫伤15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2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5~76岁,平均31.5岁。按颅脑对冲伤的严重程度以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准:重型为8分或小于8分共4例,中型为9~12分共18例,轻型为13~15分共28例。   1.2CT扫描方法和MR成像参数 CT扫描方法:以OM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依次向上无间距连续扫描。对于呕吐、烦躁的患者必要时予以镇静。MR成像参数:0.2T低场永磁型磁共振仪,头部线圈。常规性横断位T1WI、T2WI扫描以及水抑制成像,必要时加做矢状位、冠状位扫描。T1WI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TE20~25ms,TR350~400ms采集次数3;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TE100~130ms,TR3800~4000ms,采集次数2,和液体抑制反转序列(水抑制)FLAIR序列TE110~120ms,TR5600~5800ms,采集次数2,层厚6~8mm,矩阵256~256,视野(FOV)24~24。   2结果   2.1CT表现 额颞叶区脑挫裂伤10例、颞枕顶叶区8例、小脑区2例,CT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中出现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也可融合成团块状高密度影。病变广泛则有占位表现。低密度脑水肿区中CT值为15~25HU。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为55~85HU。单纯额颞部硬膜下血肿5例,枕顶部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血肿一般不越过中矢线,颅骨可见骨折,CT值为40~100HU。中线结构的改变 由于局部脑组织挫裂伤或挫伤引起脑组织细胞水肿、产生血肿形成占位效应,幕上脑室受压变窄32例,矢中线结构移位10mm以上5例、10mm以下12例。   2.2MRI表现 额颞叶区脑挫裂伤13例、颞枕顶叶区10例、小脑区2例,MR表现:T1WI低信号、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T2WI上异常信号的范围明显大于T1WI。额颞叶区脑挫伤7例、枕顶叶区2例、小脑区1例,MR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受伤部位软组织区MR表现为软组织肿胀,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边颅骨信号改变不明显。   3讨论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少数患者因检查不及时或者是因为缺少该必要的检查从而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颅脑对冲伤的发病机制:由于受力方式不同而产生的颅脑损伤[2]。CT、MR对颅脑对冲伤的诊断以及该两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优势总结如下:①颅脑对冲伤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和斑点状或融合成团块状高密度区,MR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WI异常信号的范围明显大于T1WI,MR所显示的脑挫伤或脑挫裂伤的范围要比CT大,且能显示病灶区中较小的出血灶。所谓shearinginjuries,CT往往不能显示,但MR常常显示深部脑白质或脑干存在混杂信号[3]。②CT成像参数是X线对人体的直接照射,是获取不同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图像来自吸收系数的转换,是连续无间距横断扫描图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2例(4%)CT检查假阴性,再行MR检查,通过T1WI、T2WI和FLAIR序列扫描诊断为脑挫伤;在颞叶中颅窝区、头顶部血肿,MR可以通过不同方位作出明确诊断,而CT往往因为颅底区骨骼伪影的干扰或头顶部扫描不足而产生漏诊;硬模在MR呈低信号,它的显示有利于确定血肿在硬膜内还是硬膜外,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而CT不易区分;与CT比较,MR在确定慢性颅脑外伤出血方面比较有利,但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