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几何时,上海电影就是中国电影.doc
曾几何时,上海电影就是中国电影
6月17日,上海电影博物馆就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的所在地位于原上海电影制片厂,这座4层小楼如今承载着这座城市昔日的电影记忆。万籁鸣的手稿档案、谢晋《芙蓉镇》的拍摄档案、赵丹的字画、费穆《孔夫子》和阮玲玉《再会吧,上海》的剧照底片,以及王丹凤、张瑞芳、白杨、刘琼等一代明星捐赠的与电影史有关的珍贵物品,都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6 月 3 日下午,某电影发布会在漕溪北路 595 号内的一个巨幕影厅举行。5年以来,这场电影发布会是在这里举行的第一场公共活动。对于上海电影人来说,漕溪北路 595 号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门牌号——它就是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所在地;而如今,人们可能会被它陌生又现代的新容所震慑,现在它的名字叫做“上影广场”,大面积的建筑留白、几何形玻璃幕墙、黑白灰的搭配使它更像是一座时尚地标。上海电影博物馆就位于上影广场正中的一幢楼内。
历史与功能
还未进博物馆大门,首先冲击观者眼球的,便是大门口一座两米多高的塑像。喜爱中国老电影的影迷能一眼就辨认出这个塑像:三个人物——工农兵,呈屹立不倒的三角造型,伸向天空的手臂似乎要引领这个三角形往更高的地方飞跃——它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标。
厂标雕塑与整体建筑的混搭,已经预示了这个新开张的电影博物馆的总体基调。一头是上海电影百年来纸醉金迷的有产阶级底蕴;另一头是起源于 30 年代、高潮于六七十年代的左翼传统—矗立门前的工农兵顽强地抵抗着岁月的剥蚀。
博物馆一楼主要为两个影厅,进门左手边是一个 4D 影厅,座位虽少(80 多座),但设备先进,新一代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支持的 128 路无损音轨,64 路独立输出,更有真实效果模仿电影情境。只是这个影厅以后的主要用途是艺术影片的观摩放映,所谓的4D效果有时反而会增加观影的负担:5 月 22 日下午 4D 影厅联机试片,放映 3D 版《大闹天宫》,有观众在孙猴子跳海去龙宫时被喷了一脸水,而二郎神变蛇时则会让人觉得屁股下面有东西在拱……
进门右手边是一个“东方巨幕”放映厅,它是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 5 号摄影棚。6 月 3 日的电影发布会播放了一段预告片,第一次使观众体验到 240 平方米的巨幕效果。由于它采用的是激光照射技术,银幕亮度似乎要超过市面上的 Imax。
一楼大厅里,还有一件展品令人印象深刻。1996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照明工程师晏仲芳因发明电影特效闪电灯系统,获得第68届美国奥斯卡技术成就奖。他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技术奖的中国影人。在计算机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特效闪电灯用于在电影实景中制造雷电特效,曾被运用于《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等多部好莱坞大片。其实,特效闪电灯最初的灵感源于一个偶然:在一次棚内实拍中,晏仲芳错将 220 伏的灯,接到 380 伏的线路上,灯光亮了一下就暗了,灯泡却没有碎。晏仲芳觉得这种效果非常像闪电,如果能持续保持这种效果,就可以解决令灯光师头痛的闪电效果难题。经过反复试验,晏仲芳终于成功发明了闪电灯。
岁月与荣耀
从一楼到四楼,都是电影博物馆的展区,再往上,便是上影集团的办公区域。二楼被称为“电影工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东方电影频道都在这层楼里办公,观者可以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到正在画画的画师和正在配音的声优。
三楼展区展示了电影技术的方方面面。从摄影机、洗印机,到录音机、放映机等等设备,对于数码时代的人们来说,这些胶片时代的电影机器就像是精密却笨拙的玩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台 30 年代联华公司用过的 Newall 型号摄影机,策展人石川在上影库房里的一次偶然发现,让它焕发了往日的光彩。当然也有遗憾,首台国产维纳牌 35mm 摄影机并没有现身。维纳牌摄影机 1947 年由郑崇兰研发成功,首批出产 12 台,一台售予昆仑公司,第一部拍摄的,就是名片《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 年后昆仑公私合营,资产归了上影。70 年代时还有人见过这台机器,但 1974 年郑先生辞世后,该机再无音信。
博物馆的四楼是整个展区的重头戏。这里讲述了百年来上海电影的历史、影人以及重要影片背后的故事。上影库房里有多达数十万件藏品,大多属于这一类别。可惜的是,并没有相应的大空间将这种地位上的重要性完全呈现出来。这个区域的展览特点主要还集中于向大众普及中国电影史的知识,它把中国电影的复杂性浓缩为代表性的影人、影片,普通观众能从中得到乐趣,但若需要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的功能,这个区域的展览工作还需时日来深化。当然,有趣的东西依然不少,比如《芙蓉镇》的拍摄档案和《大闹天宫》的手稿。
万籁鸣的《大闹天宫》手稿此次被列为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同样位列十大的还有前文提到的联华摄影机。但是其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