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李树下叙琴缘.doc
桃李树下叙琴缘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京戏校)的琴房门口,伴随着学生们此起彼伏、周而复始的胡琴声,我见到了周志强老师。他并不如何高大,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平易近人地一笑。乍一看周老师如此的平凡,可他在圈内却是赫赫有名的大琴师——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琴师。他于京剧艺术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向以执着刻苦,精益求精闻名。他为孙毓敏的荀派艺术发展倾其所有,功不可没。
唱针插上洋火盒
1953年10月1日,周志强生在河北,五岁随父母进京,家在河泊厂胡同。父亲酷爱京剧,那会儿北京时不时停电,一停电他就拿把胡琴在胡同里拉上几曲。所以每当世界漆黑一片时,总有京胡独特的琴音伴随周志强左右。虽然父亲拉出的旋律称不上特别优美,但在周志强小小的心灵之中却留下深深印象,知道父亲抱着的那件乐器名叫京胡。
周志强真正接触京胡的时候,已是举国流行样板戏的年代。“文革”时期,戏校不再招生,因此像周志强这样的年轻人,想去艺术学府求学深造绝无可能,但他并没有放弃京胡。那些日子里,周志强的家搬到了光明楼,他就常常拿着京胡去龙潭湖公园,拉拉《江河水》《赛马》,再拉拉样板戏自我解闷。
虽然没进戏校,但经熟人介绍,周志强也有了自己的老师。蒙师罗寅达,是北京戏校的京胡老师,周志强经常去罗老师家里学京胡。那时罗老师家里很困难,十几平米的房子住四口人。所以学习条件也十分的艰苦,别说电脑,连录音机这种设备都闻所未闻。学曲子都是靠借来的手摇老唱机,听老唱片来学。印象里周志强听过梅先生一张原版的《宇宙锋》,特别好听。但在“文革”时期,传统戏都被禁止,所以老戏周志强只能跟罗老师偷着学。他在老唱机的唱针上插一个洋火盒,好似消音器,唱机发出的声音一下就微弱了。就用这个土方法,加上罗老师的言传身教,周志强在两年的时间学了不少戏,打下了扎实的京胡功底。
胡琴别上筷一根
由于周志强乐感极佳、天赋很好,因此和罗老师学戏这两年进步神速。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志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广州军区的考试,他拉了一段《红灯记》中“听罢奶奶说红灯……”考完三个月后,调令便下来,周志强就成了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队京剧队中的一员。
周志强参军后条件比原来还要艰苦。一年之中大半年都在演出,有时一天演两场。不过有了丰富的演出实践,周志强的京胡造诣更上了一层楼。“文革”结束后,样板戏偃旗息鼓,各大军区的样板团自然就纷纷解散。只有战友京剧团和武汉军区京剧团保留下来。当时武汉军区的京剧团招兵买马,就把周志强招至麾下。
调到武汉军区京剧团后,周志强虽然还能从事自己的专业,但是长期与北京的家人天各一方,让他萌生了复员回京的想法。周志强1980年在北京结婚,1981年提出复原申请,领导也批准了,就是北京的接收单位还没定。那时,恰巧北京京剧院孙毓敏缺个京胡琴师。武汉军区京剧团的鼓师吴晓邦是孙毓敏的好友,他知道孙毓敏缺个琴师后,就写信把周志强介绍给她。
1982年8月18日晚8点,周志强拿着胡琴来到孙毓敏家里。那会儿孙毓敏已是红遍南北的演员,她见了周志强,开玩笑说:“你是周志强,意志很坚强。”一句玩笑一下缓解了有点紧张的气氛。原来这天周志强来串门,是要让孙毓敏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周志强记得他给孙毓敏拉的是《望江亭》中一段唱。孙毓敏唱完后,当即认可了这位琴师。有了孙毓敏的支持,再经过乐队、团里、院里的层层考核,周志强最终来到了北京京剧院。
刚来北京京剧院,周志强就面临一个问题,他精通张派戏,对于荀派戏却是一张白纸。特别是“文革”刚结束,可说五行八作百废待兴,就说这荀派的戏,乐队连谱子都没有,大家都把谱子装心里了。周志强手边,只有孙毓敏荀派录音的唱。他无可奈何,只能听一句写一句,将录音里的唱一句一句翻成谱子。这还不算完,这是荀派唱的谱子,周志强还要根据这个唱谱翻译出一份伴奏谱才行。他白天忙着翻谱子,晚上就把谱子背下来。“那时候刚恢复传统戏,谁要看着谱子演奏,脸上肯定不好看,尤其是拉京胡的。”周老师接着说,“那会儿背谱子都不能说背到深夜了,一直背到四点多,已经算清晨了。”
刚来院里那段日子,周志强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一心都扑在荀派的演奏上。每天晚上,他拿着胡琴到自家厨房,把一根筷子别在胡琴的码子上,这样再拉胡琴,声音会非常小。就这么着,他一边背白天翻得的谱子,一边拉,将荀派的戏融会心田。
周志强在背后下的这许多工夫回报显著。当年传统戏刚刚回归,排戏都是一出接一出,但他没让别人等,很快就适应了团里的节奏。不仅如此,周志强将荀派戏掌握之后,又根据孙毓敏的荀派唱法,适时做了许多创新。周老师说:“戏班有句话叫‘山后练鞭’,意思就是要想人前显贵,自己背后必须得下功夫。”
桃李树下有琴缘
1991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