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鸿和她的破败梁庄.doc
梁鸿和她的破败梁庄
梁庄在河南邓州。
因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出版,这个普通的村庄,逐渐被外人知晓。
乡村田野调查,在中国有着久远的传统。近代费孝通的“江村”、晏阳初的“定县”、梁漱溟的“邹平”、陶行知的“晓庄”,记载了上世纪初的中国乡村面貌。在漫长的空白之后,于建嵘的“岳村”和梁鸿的“梁庄”,从不同侧面,记载了当代中国乡村转型时期的变迁。
梁鸿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她的“梁庄”,由2013年3月出版的《出梁庄记》和2010年11月出版的《中国在梁庄》组成。
在《中国在梁庄》里,通过5个月的回乡调查采访,梁鸿还原了梁庄近40年来的变迁故事,真实记录了农村的破败和荒芜过程;在《出梁庄记》里,梁鸿讲述了30年里三代农民工在城市谋生的故事。
春天的梁庄,被麦地、绿树包围,郁郁葱葱。但进了村子,水泥路面遍地垃圾,车一开过尘土飞扬。路两边树木落满灰尘,水沟丛生杂草,高得盖住了觅食的鸡鸭。村口的水塘被垃圾埋了一大半,剩下的水面上堆满厚厚的青苔、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一头猪的尸体泡得肿胀,静静浮着,继续腐朽。
“我很意外,我生活的乡村会以这样的破败形式体现出来。”梁鸿说。
“六零年都是贼”
“她爷和三爷都是饿死的。” 梁鸿的父亲梁光正指着自家老宅后院里的两个土包,对笔者说。
梁庄所在的邓州出产小麦、棉花、烟草、辣椒、花生、芝麻,村里住着梁、韩、王、钱、周、张、袁、刘等姓氏,梁姓和韩姓人口最多。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里,梁、韩家族,轮番做村庄的统治者。
灰瓦泥墙的房子是解放初期造的,大多数快塌了;黑瓦灰砖的房子属于上世纪60、70年代;红砖红瓦的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一些高墙围住的两层楼房,是最近20年里盖的。
梁鸿家的老屋有3间,黑瓦灰砖。院墙已经坍塌,厨房被邻居改造成了厕所,房屋的一角也塌了,露出黑亮的大梁。邻居还开垦了前院,种上蚕豆、花菜、大葱。
梁鸿爷爷是1960年2月14日死的。政府搞集中养老,爷爷提着夜壶,背着被子,去了四天,结果饿死了,躺在薄席上抬了回来。梁光正在南阳修水库。“六零年都是贼,谁不偷饿死谁”。当时梁庄连一棵树都没有,树都砍掉“大炼钢铁”烧了,树叶都没得吃。
1960年,梁庄每天人均口粮从四两变成二两半。结果这年饿死了70人,家家户户都有人死。“大炼钢铁”留下的一个大坑里,堆满了饿死的人。
“当时粮食都在各大队粮仓里,放坏了也不让吃。梁光明是村里保管员,他家饿死人最多,爹妈、嫂子都饿死了。他二嫂半夜去偷麦子,被人打断了腿,他也不管,最后饿死了,侄女没人管,也饿死了。”梁光正回忆说。
那年夏天,麦收之后,梁庄人终于可以吃上粮食了。“结果又死了一批老年人,因为饿的时间长了,肠子饿细了,一吃多,就撑死了。”
1962年,梁家还是吃不饱饭,梁光正弄些碎烟叶,挑着担子到山区换粮食。没想到换的粮食在隔壁县让“四清”办公室没收了,“我哭一路,两手空空回了梁庄”。
“上学,逃离农村,改变命运”
1978年改革,土地承包责任制并没有给梁庄带来好运。梁庄“人多地少”,上世纪60年代人均一亩半地,到这时候只有人均八分。“靠种地只能吃上饭,手里没有闲钱,孩子上学、生活开支经常得跟别人借。”梁光正回忆说。
梁鸿是家里第五个孩子。母亲生了8个,第一个男孩夭折了,梁鸿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梁光正要养活7个孩子,生活压力特别大。“庄稼一年种两季,小麦一季,接着种绿豆、玉米、芝麻、烟叶等经济作物。地少,这些农作物的收成连糊口都不够,家家贫困不说,一到春天就断粮。”梁光正说。为减轻经济压力,父母把梁鸿的大妹妹,送给了附近一家人。
所有的家长都会告诉孩子,只有好好上学,才能够变成城里人,转户口,有工作,能吃饱饭。
梁鸿至今很感激父亲。“我们家除了三姐在家照顾母亲外,其他孩子都上学。那时候我父亲满村借钱。因为我们老拖欠学杂费,一开学经常被罚站在门外边。我小妹妹也是中专毕业。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3个孩子靠上学,逃离农村,变成城里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大姐是第一个离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南阳医专。“大姐9月份上学,我妈10月份病倒了。一个月10块钱的津贴,她节省下来五六块,贴补家用。”毕业后,大姐分配在邓州医院工作,转了城市户口,吃上商品粮,成为家里的榜样。
大姐经常给梁鸿写信。“有一次她写了带着着重号的一行字:‘只有上学才是我们的出路,只有上学才能让我们过上好生活。’在农村,过不了好生活,吃不饱饭,农村是愚昧、落后,只有逃离农村,才可能有好生活。”
梁鸿初中毕业,15岁时考上了邓州(邓县)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南阳第四师范学校”)。18岁师范毕业,分配到邓州下面一所乡镇小学教书,一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