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陶之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陶之恋.doc

楚陶之恋   “戊己本是命,万物土中生。本来是瓦器,费了多少心。”这简单的四句话,不是写在书册上,而是刻在一件不起眼的陶器上,而这件刻了字的陶器,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而是搁放在普通的农家。   大块头的水缸、酒坛,小巧玲珑的茶壶、手炉,普通人家的泡菜坛子,归元寺昌明法师的师父用过的托钵,甚至战国时期的三足陶壶……楚陶收藏者程远斌160平方米的家,就是一个楚陶的世界,阳台、厨房、卫生间,一切能利用的空间里,皆是坛坛罐罐。这样的场所,也最适合她的“族群”——楚陶“生存”,因为楚陶本来就是为满足普通人家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陶器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窑厂纷纷倒闭,艺人相继散失、技艺普遍失传。楚陶的命运,亦是如此。也正因如此,那些一直坚持,至今与土与陶共同生活,试图不让楚陶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人,才更值得我们去找寻,他们与楚陶的不解情缘,也更值得我们去记录。   陶之缘   1998年,刚大学毕业的孙志军,骑着自行车在荆州城的周边寻找还在冒烟的烟囱,在走到北边的草市村附近时,他有了意外的收获。“我远远看到一个烟囱,在城市的边缘,还冒着烟,因为那个烟囱很小,我就断定它不是砖瓦厂,那可能就是一个规模极小的窑厂,因为这种小窑厂才有机会去做陶。”他说。   孙志军是荆州本地人,监利师范美术专业毕业,他与陶土的缘分,是从在监利师范学院读书开始的。“那时,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月的时间去旅行、写生,这种移动的生活让我对原生态的东西特别有感觉。泥土,河流,老砖,石板,我都很喜欢,渴望一种休闲、灵性、自由的生活状态。当时美院有个陶艺兴趣班,每次经过他们的陶艺工作室,就觉得很神奇,里面有土,有窑,有拉胚机,有各种烧陶的设备,当时我就想进去玩玩泥巴,看看那些机器是怎么运转的,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没能实现我的愿望。”   虽然没能在陶艺班学习,但是孙志军对陶土的渴望没有停止,他开始寻找各种有关制陶的书籍、资料,开始对一些地区烧陶的风俗、技艺有所了解,还试图模拟原始人烧陶的方式去亲手烧陶。“当时还没有网络购物这个概念,我就自己在家里做一些粗制感觉的陶,拉胚机也是我自己做的,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   在自己烧陶的过程中,孙志军也在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考察,了解了各个不同地区对陶的认识和看法,喀什土陶、龙山黑陶、陕西印陶、江西景德镇陶瓷等,这些关于陶的元素不断充实丰富着他的大脑。   他发现,相较于那些阳春白雪、供人赏玩的官窑陶瓷,湖北楚陶就是粗壮憨实的下里巴人,胎体、釉水、纹饰、造型朴素、厚重,随便拎一只中等形制的陶罐,人也会感到吃力。作为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具,第一个要求就是经久耐用,楚陶最大的特点也在于此,摸一摸器物的内外壁,能明显感受它的厚实与笨重。   最早体现湖北楚陶卓越技艺和艺术热情的,是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彩陶,它薄如蛋壳。石家岭出土的大量形象生动的鸡、羊、猪、狗、人等陶艺作品,同样全国罕见。另外,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蕲春李窑、京山雁门窑等,均不乏陶艺精品。   “我慢慢发现,陶对人类文明就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会对人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产生影响,还有助于对文化的理解,综合性很强,地域性也很强。我想知道在楚国这个地域,陶器制品的发展和制作情况,于是,我开始在荆州本土寻找,那些残存的还在做陶的人”。   “砖瓦厂荒废之后,原有的人员可能去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是很准确的,我顺着这个冒烟的烟囱,找到夏于谷老人的家,还有他做陶的厂房。” 两座小土窑, 一只不太高的烟囱,三排破旧的红色砖瓦房, 路边及草丛散落着残破的陶片,这就是夏于谷做陶的地方,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近郊,距楚纪南故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不远的草市村。   孙志军与夏于谷因陶而结识,而夏于谷坚持制陶的故事,也给了孙志军不一样的启示。   陶之忆   1938年,夏于谷生于四川涪陵一个制陶世家,爷爷以制作灰陶、青瓦为主,父亲以做日用陶为主。从小,夏于谷就生活在制作坛坛罐罐的泥土之中,玩泥,在他的记忆中,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14岁时,小学还没毕业,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这种技艺,用脚踏着辘轳车盘,双手在旋转的陶泥上拉胚,一圈又一圈。“不能偷懒啊,家里还指望我多做几个榨菜坛子,扛到街上换油盐呢。”75岁的夏于谷回忆自己学做陶器的过程。   “做土陶是门细致活,全凭眼力和手力,弄不好就会出废品。而且土陶的制作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手感和经验捏制出来,这更需要功夫。还有烧窑时,不仅要禁得住高温的炙烤,还要仔细观察,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夏于谷总结道。   凭借一身制陶的技艺,1976年,他被彼时的纪南公社陶器厂聘请到荆州,开始了他在荆州制陶的生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