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子宫肌壁间妊娠2例.doc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子宫肌壁间妊娠2例
【摘 要】子宫肌壁间妊娠临床较为少见,发生率约占异位妊娠的1%,占妊娠的1/30000[1]。随着人工流产率、剖宫产率的增高及胚胎移植增多,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我院近1年共收治2例子宫肌壁间妊娠患者,均行宫腹腔镜手术治愈。
【关键词】肌壁间妊娠;宫腹腔镜联合;诊治
1 临床资料
病例1:31岁,G4P2,因停经2个多月,流产失败2次于2012年7月31日入院。患者2008年因胎盘早剥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娩出一死女婴,术后因子宫复旧不良出现产后大出血,予子宫动脉栓塞及药物促宫缩治疗后流血停止。此后患者闭经2年,于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先后在我院行三次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予以戊酸雌二醇4片,Bid口服,月经复潮,但经量明显减少。后因内膜再生不理想放弃治疗。LMP:2012年5月7日,7月22日因“稽留流产”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流,未见组织物排出。后因宫腔粘连无法进入宫腔导致清宫失败。后于7月25日再次行药流+清宫,仍未进入宫腔。术后患者一直少量阴道流血。入院后B超示:子宫偏右侧可见26mm×39mm的孕囊声像,内可见16mm胚芽,未见心管搏动,考虑间质部妊娠。血β-HCG:711.8mIU/ml,于2012年8月2日行宫腹腔镜检术。术中见:宫腔呈筒状,未见明显内膜组织及孕囊。中转腹腔镜见:子宫增大如孕2个多月,左前壁近宫底隆起一5cm包块,表面光滑,质软,双附件外观正常。切开隆起表面至子宫肌层后可见3cm孕囊样组织,囊内为清亮液体,与宫腔及输卵管均不通。术后病检示:(子宫肌壁间)绒毛组织,有变性。术后第一日、第三日复查血β-HCG分别为:121.5mIU/ml、30.72mIU/ml。
病例2:31岁,G4P2,因停经46天,流产失败4次于2013年1月17日入院。LMP:2012年12年2月,停经30多天测尿妊娠试验阳性。于2013年1月12日至1月17日先后在当地医院行1次药流+3次人流(第3次在B超引导下),均未见妊娠组织。入院时B超示:右侧宫角妊娠(胚胎停止发育),血β-HCG:65370mIU/ml。于2013年1月18日行宫腹腔镜检,术中见宫腔存在多个假腔,左右假腔之间类似纵膈样突出,左侧假腔已穿孔,与腹腔相通,宫腔内未见任何妊娠组织及蜕膜,考虑既往宫腔操作穿孔所致。中转腹腔镜,术中见子宫如孕40多天,右侧前壁近宫角处可见3cm隆起,左侧宫底部及子宫后壁可见穿孔破损,无活动性出血,双附件外观正常。切开子宫前壁包块表面至子宫肌层后见一2cm×3cm的囊腔,囊腔底部不与宫腔及输卵管相通,内有大量妊娠组织。术后第一日、第四日复查血β-HCG:23961mIU/ml、3041mIU/ml。术后病检示:(肌壁间)送检零碎平滑肌及绒毛组织。
2 讨论
2.1 发病机理
子宫肌壁间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肌层内着床并生长发育,四周被肌层组织包围,与宫腔及输卵管腔不相通,其原因主要有:多次宫腔操作史或有剖宫产史致子宫内膜损伤[2],使孕囊自子宫内膜完全种植到子宫肌层,并继续生长发育。本文中2例患者均有妊娠终止术史,尤其第二例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盆腔腹膜炎、子宫浆膜炎及盆腔手术等,可破坏部分子宫浆膜,导致受精卵由输卵管伞端游走种植于子宫浆膜缺陷处。子宫肌层深部异位内膜可因雌、孕激素作用发生蜕膜样变,从而成为受精卵种植的潜在部位。IVF-ET可能导致子宫肌层内形成“假道”,从而使受精卵植入子宫肌层。
2.2 诊断
子宫肌壁间妊娠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由于B超对宫腔内与肌壁间孕囊的分辨率低,再加上该病发病率低,B超医师对于该病认识不足,术前确诊者极少。但对于临床上反复不规则阴道出血、多次清宫失败者除考虑宫角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等疾病外,应想到肌壁间妊娠可能。目前国内外对子宫肌壁间妊娠的诊断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国内外专家认为,对于肌壁间妊娠的诊断主要依靠术中所见及病理:①肿块位于子宫肌壁内,与子宫腔及输卵管开口均不相通,与植入子宫肌层的宫腔内妊娠及宫角妊娠相区别。②镜下所见肌壁内病灶可见新鲜或陈旧绒毛组织、滋养细胞浸润肌层。
国外报道MRI作为现代无创性诊断方法,准确性高,是术前诊断肌壁间妊娠的金标准。因其常清楚地分辨出子宫解剖层次,可明显定位孕囊与肌壁及子宫内膜的位置关系,可作为诊断肌壁间妊娠的金标准。但在我国目前尚未将MRI广泛用于良性妊娠相关疾病的诊断。随着宫腹腔镜检的普及,其在子宫肌壁间妊娠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宫腔镜检可排除宫腔粘连或纵隔子宫等宫腔异常的宫内妊娠,同时排除宫角妊娠等疾病,为子宫肌壁间妊娠的正确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腹腔镜检既可明确诊断,又可同步进行病灶清除及局部注药,集诊治为一体,是早期诊治子宫肌壁间妊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