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doc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   摘 要: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以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以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批评;意象;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6-0059-06   诗之道,非常道。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以其相通的情感与形象思维,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流动交汇,促成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风格常参杂在译品中,或多或少地遮盖与扭曲原作者的意?图。文学翻译的“失”“得”正是翻译批评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换,也是译者与作者互动或译者与译者互动的过程。好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重译本,更新的译本既包含了前译者的开拓创新成果,又会有向译本不断贴近的努力,在原诗的纵深处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内涵,更客观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国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以个性鲜明的思想方式和独特的文字表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精心刻画一幅幅生死生轮回画卷,留给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难解的诗谜。而解谜之钥匙不在别处就在文字隐喻中。译诗之关键在于同诗人一起玩文字揭秘游戏,体验诗情灵视画意。透过文字A是B的语言游戏,洞察诗人创作意图以及她对于世界所描述的哲学思想。   美国诗人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全仗翻译作品的广泛深入人心。狄金森诗集编号为303作品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读懂这首诗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心灵。有趣的是,尽管这首诗历经多次翻译,却未能真正解开谜诗,连研究狄金森的著名学者刘守兰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还是站在通向诗人心灵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径的起点”[1],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宣言诗,是一个不关心国事的隐居诗人的自白[2]。“谜一般的诗人”究竟呈现给世人怎样的灵性社会?“大诗人”伟大在哪里?诗言说什么?诗歌翻译究竟译出了怎样的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翻译批评(critical reading of translation)因缘而生。   一、译诗之道:步?意?信   诗歌,文字简洁,寓意丰盛,情感饱满,分行律动,以文字再现形象,构建精神境界,文字显现隐形思想的实相。   近代中国翻译史大体上是一个“百家释严复,严复释百家”的发展史[3],信达雅是翻译活动必不可少的指南,离开“信达雅”谈翻译之道,实属南辕北辙欲速不达。   诗歌形式决定诗歌翻译的形式。译者有责任以诗译诗,使其译品类似原作,神与形具足。译诗界最具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当属上个世纪的诗人学者卞之琳。江枫总结了卞之琳译诗原则: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4]43。   中国是诗的王国,前辈们对鉴诗有许多的深刻见解。诗,去文去理去意。试想把文字去掉剩下的是什么?那恐怕是读者正在体验的诗情画意,萦绕在读者脑海挥之不去的画面感。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形式。……如果译文是一种形式,那么,可译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5]3-4。纯诗,文字产生的画面感,或许就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一种诗质,诗歌翻译的核心。为了移植画面感,诗译者所做的就是将凸显意象的原文形式转换为译语形式。翻译中原有文字“丢失”(lost)而找到(found)对应文字的形式转换不是翻译终点,文字形象在新的语言中再生才是翻译终点。译者的任务:解放束缚在原文中的精灵,将译语再现之。   因此,好的译诗须出“神”入“画”,再现诗情画意。译诗之道在于雕“形”出“象”达“意”。   那么如何建构诗行节奏?   亦步亦趋:卞之琳套用一个四字成语,幽默俏皮地在赋予旧词新意。首先,亦“趋”,趋同原作,表明翻译者的工作姿态之“信”,翻译必依照原本再现意韵;其次,亦“步”,标明译者应该掌握的技术。步,音步、音尺,表现英语诗行的音乐节奏。一个音步(以一个重音带一、两个或不带轻音构成的节奏单位),对应于译诗节奏的顿、音组或单字。顿或音组,白话诗里的节奏单位,多由二字、三字构成,用其替代原诗音步,获得相似的节奏感。在翻译外国格律诗时,以音步建行的英语诗和以音节建行的法语诗找到的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物,而能够得心应手地以相应的格律去再现外国诗的格律。亦步亦趋,明确了以诗译诗的技术,消解了散文译诗的问题。[4]44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