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寰椎沟环综合征的临床教程范本.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寰椎沟环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针刀治疗 四 川 康 骨 医 院 陈 关 富 * * 沟环 观察颈椎侧位X线片时,常见寰椎后弓上多一个骨环,它从寰椎上关节突后缘连到寰椎后弓,正好架在椎动脉上方,状似拱桥,故称“后小桥”,与椎动脉沟围成环状,称为“寰椎椎动脉沟环”,简称“寰椎沟环”。(见图1,图2) 骨小桥 图1 架在椎动脉沟上的骨小桥 图 2 小桥正面观 沟环综合征 椎动脉穿过沟环时,如受到激惹或压迫,会发生动脉痉挛、血流受阻,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眩晕、头痛及心、脑血管 、五官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系统一系列症状发生,即寰椎沟环综合征,简称“沟环综合征”。(见图3,图4) ? 图 3 示意: 左侧正常椎动脉沟 图4示意: 右侧椎动脉通过沟环 沟环发生的机理 解剖学者认为沟环是属于先天畸形,而不是寰枕后膜骨化所形成。沟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态学的退化痕迹。临床病例中,多次发现一个家族中有几代人或同代人有沟环,并且以女性居多,是否与遗传有关,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 沟环的出现率和发病率 有人[1]调查1700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有沟环者1258例,出现率和发病率为7.4%。性别无临床意义。年龄7岁—80岁。发病年龄31-60岁最多,占70.51%,该年龄段也是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属于青壮年期。 调查临床无症状组:500例,年龄45-50岁,有沟环者12例,占2.4%,说明有沟环者不一定有症状。 ? 沟环的形态 (陈关富建议大致分为三型) Ⅰ型(环型): Ⅱ型(增生型): Ⅲ型(骨刺型 ): 后小桥连续,有完整的环 (规则或不规则); 后小桥不连续,没有完整的环(可从上向下或从下 向上); 一种特殊的增生型(以尖利为 特点); 一 .环型 (1).规则环型: 环完整,呈圆形或椭圆型,其容积与椎动脉直径相适应(图5 ,图 6,图7 )。 图 5 规则环型 图 6 规则环型 图7 环呈规则圆形 (2).巨大环行: 环型中的畸形.环巨大,环椎后弓变形(图8). 图8 巨大环型 (3).不规则环型: 后小桥完整,所构成之环呈不规则型(图9). 图9 沟环骨质薄,环状呈不规则型 4.双测环型(图10) 图10 双测环 二.增生型: 寰椎上关节突后缘,骨桥起始部如棚状,向后下延伸,状似关节突的增生,盖在椎动脉沟上方(见图11)。 图 11 :增生型 骨桥如棚状盖在沟上方 三.骨刺型: 骨桥中断,上下骨棘端呈尖刺状,有的上骨棘的骨刺长,有的下骨棘的骨刺长,对椎动脉的威胁最大(见图12,图13)。 图 12 ,骨刺型,增生呈刺状尖利. 图 13 骨刺型 骨刺较长,相对短而尖的骨刺更为安全 沟环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正常情况下头颅转动时椎动脉在沟上滑移而不受阻碍,当有沟环畸形时,沟环可将椎动脉第三段束缚住,年幼时椎动脉柔软尚能适应,年长后沟环不会随年龄扩大,且血管逐渐增厚、硬化,当头颅转动时此处椎动脉就会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等症状。 椎动脉第三段和第一颈神经的后支枕下神经在椎动脉沟中伴行。 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可以造成枕下神经同时接受刺激和压迫. 枕下神经与枕大神经相连后,又与第一、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连结成颈后神经丛,遍布枕后颈项上部,该丛受到刺激可致枕后头痛和上颈项疼痛。 此外,颈项的颈2、3神经后根可传导由于颈部、病损、畸形、失稳后骨与软组织劳损性病理冲动,通过深部感觉器经由脊髓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传向小脑及前庭神经核引起眩晕。 *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