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萃取概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 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 萃取方式与过程计算 生物体系萃取的特点 其它萃取技术 各类萃取设备 一、溶剂萃取概述 萃取(Extraction) 指任意两相之间的传质过程。在液液萃取过程中常用有机溶剂作为萃取试剂,故常称为溶剂萃取或液-液萃取。 溶剂萃取(Solvent Extraction) 生物工业中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它是利用一种溶质组分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料液和萃取剂)分配特性不同来进行分离的过程。 基本概念 被萃取的目标物质称溶质,余下的称原溶液。 包含两步:混合;分层。 在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当完成萃取操作后,为进一步纯化目标产物或便于下一步分离操作的实施,往往需要将目标产物转移到水相。这种调节水相条件,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操作就称为反萃取(Back extraction)。 溶剂萃取的操作流程 萃取过程具有选择性; 能与其他需要的纯化步骤相配合; 通过转移到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特性的第二相中,来减少由于降解(水解)引起的产品损失; 可从潜伏的降解过程中(如代谢或微生物过程)分离产物; 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规模; 传质速度快,生产周期短,便于连续操作,容易实现计算机控制。 二、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 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即分配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浓度比为一常数K0(分配系数)。 适用条件: 必须是稀溶液; 溶质对溶剂的互溶无影响; 必须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合或离解。 弱电解质的萃取过程与水相的特性 弱电解质在水相中存在电离现象,因此还要考虑它在水相中的电离平衡。 目前的测定方法不能单独测出水相中游离酸的浓度,测定的是二者的总浓度C2。此时C1/C2=K就不是K0,称为表观分配系数。 溶质在不互溶两相中的分配与萃取剂有关,也与水相的性质有关。 pH值; 温度; 添加剂(如:盐,带溶剂)等。 萃取剂的选择 pH值的影响 对于弱酸弱碱,[H+]对K影响很大。 eg.1 青霉素 醋酸戊酯——水体系 pH=4.0时,K=32 pH=6.0时,K=0.06 2 新生霉素 醋酸丁酯——水体系 pH=7.0时,K=100 pH=10.5时,K=0.01 添加剂的影响 一般加盐时,K值会增大。 带溶剂: eg. 1 青霉素 加入四丁胺,形成复合物易溶于氯仿。 2 氯化正丁胺 加入氯仿,K=1.3;加入NaAc,K=132 分配因子 如果料液中除目标产物A外,还有杂质B,则由于A、B的分配系数不同,萃取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就不同于萃余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这样就达到了分离A和B的目的。萃取剂对A、B的分离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因子β 来表征。 β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三、萃取方式与过程计算 工业萃取操作的步骤: 混合 分离 溶媒回收 萃取所需设备:混合器、分离器、回收器。 实验室中的混合器常用分离漏斗; 工业上常用搅拌罐或管道,将料液和萃取剂以湍流方式混合,或用喷射泵进行涡流混合。 分离器常用碟片式离心机,或管式离心机。 对各种萃取流程进行计算时,一般先假定: 萃取相与萃余相之间能很快达到平衡; 两相完全不互溶,并能完全分离。 单级萃取 液液萃取中最简单的操作型式,一般用于间歇操作,也可用于连续操作。 对于稀溶液,建立平衡关系如下: 式中X为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浓度; Y为溶质在料液中的浓度。 溶质的质量平衡式为: 式中YF为料液中溶质的浓度;XF为萃取剂中溶质的浓度;H及L分别为两相的体积。由(1)式和(2)式解得萃取操作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的浓度: 式中E为萃取因子,

文档评论(0)

w338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