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方法 (1).体位:半卧位 (2).禁食 胃肠减压 (3).补液 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失调、防治休克。 (4).抗感染:选择针对性强的二联以上抗生素。 (5).止痛:对诊断明确治疗方案已定的可用止痛药。 (6).中药:对炎症已好转可进饮食的病人可服中药。 ㈠体液不足 与呕吐、禁食,腹腔内及肠道内液体积聚有关 ㈡疼痛 与腹膜受炎症刺激有关 ㈢体温过高 与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㈣焦虑 与疼痛及感染中毒有关 ㈤潜在并发症 休克、麻痹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 2.半卧位 3.禁食 4.胃肠减压 5.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6.抗感染 7.营养支持 8.对症护理:降温、镇静、止痛、吸氧:诊断不明或病情观察期间,暂不用止痛药物 9.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 1.观察生命体征 2.体位 3.补液与营养 4.继续胃肠减压 5.引流的护理 术后护理 6.应用抗生素 7.活动 8.观察有无腹腔残余脓肿 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1 每根引流管做好标记,注明名称、深度 2 负压维持在一定压力 3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被血块阻塞 4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质 5 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6 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每天更换引流瓶、引流袋,位置应低于引流管放置部位,防止逆流感染 7 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半卧位,并经常更换体位以利于引流 8 精确记录引流量 腹腔内脓液积聚在某一部位,由肠袢、内脏、肠壁、网膜或肠系膜等粘连包裹,与游离腹腔隔开而形成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 膈下脓肿 盆腔脓肿 肋缘下或剑突下持续性钝痛,可出现呃逆,可出现胸水、气促、咳嗽、胸痛等表现 出现典型的直肠和膀胱刺激征 腹腔脓肿 膈下脓肿 盆腔脓肿 脓肿未形成前采用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后,采用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普外科 肖颖 是由于细菌感染、损伤或消化液、尿液、血液等刺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是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多需手术治疗才能挽救病人生命。 概 念 图例 腹膜解剖图 腹膜的解剖生理 1.解剖 腹膜是一层很薄的浆膜,分脏层和壁层。 脏层—复盖内赃表面,受内脏神经(植物N)支配。对疼痛不敏感定位差,对牵拉膨胀敏感。 壁层腹膜—复盖于腹壁盆腔内面,受躯体神经(周围N)支配,对疼痛敏感定位准确。 腹腔 大腹腔—壁层和脏层腹膜之间腔隙 小腹腔—胃和小网膜后方胰腺前方之间腔隙,经小网膜孔与大腹腔相通。 网膜 大网膜—连接胃与横结肠悬垂于小肠前,又称胃结肠韧带。 小网膜—连接肝胃十二指肠的腹膜。 2.生理功能 (1).分泌功能—每日约分泌150 ml液体润滑内脏,当受刺激时分泌增多。 (2).吸收功能—有强大的吸收作用可吸收积液、血液、空气。上腹大于下腹。 (3).防御功能—渗出液中含大量吞噬细胞吞噬侵入的细菌异物。下腹大于上腹。 (4).修复功能—当腹膜受损时,纤维蛋白渗出沉积形成粘连,防止感染扩散并修复受损组织。但广泛粘连易引起肠梗阻。 1、病变范围分类 ? 按病变范围 1、?局限性—局限于腹部一个象限(即1/4). 2、弥漫性—病变超过一个象限. 2、病因分类 继发性腹膜炎 最常见,是由于腹腔内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炎症或外伤引起腹脏内脏器破裂穿孔,占整个腹膜炎的98%.致病菌以G-大肠杆菌厌氧菌为主引起的混合感染。 继发性腹膜炎 腹腔内脏器穿孔 腹腔内脏器损伤破裂 腹腔内脏器炎症扩散 腹部手术污染、吻合口瘘 病因 (一).急性感染所致的腹腔内脏器破裂穿孔,炎性渗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肝脓肿等破裂穿孔和炎性渗出、急性胰腺炎,盆腔炎引起炎性渗出。 (二).非炎症性破裂穿孔:如溃疡病穿孔,绞窄性肠梗阻坏死穿孔子宫外孕破裂。 (三).外伤和手术 外伤:肝脾破裂、胃肠穿孔等。手术:如术中误伤和术后吻合口瘘等. 原发性腹膜炎 少见,腹腔内无原发病。病原菌通过血行或淋巴管到达腹腔引起,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儿。常因抵抗低下,在上感、丹毒、肾病等疾病的过程中发生,发病率占2%。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约占70%)、肺炎双球菌(约占30%)为主. 原发性腹膜炎: 血源性感染,多见于儿童,病源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双球菌 病因 病 理 1、分泌作用: 消化液、粪便细菌等入腹腔→刺激腹膜分泌大量液体(同时伴反射性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低血容量性休克,腹腔内细菌繁殖。 2、腹膜吸收:吸收腹腔液时,细菌和毒素吸收入血引起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死亡。 3、肠麻痹:引起肠管高度膨胀压迫膈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