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荀教育思想四议题现代比较新探
孟荀教育思想四议题现代比较新探(
银德辉1,王昌善(2(1. 邵阳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2.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孟荀教育思想四议题教育哲学、教育作用、教育目的与内容教育方法的异同,进行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孟子;荀子;教育思想;四议题;比较
孔子之后,先秦儒家一分为八,其中尤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影响最大。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都源于孔子,但二人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时,形成了各具特色孟荀教育思想。本文试就这异同一探讨,这对进一步挖掘国教育思想寻求促进今天教育改革的启示,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哲学
在国古代,哲学家往往兼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与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因此,探讨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首先应该从考察他们所持的教育哲学的异同开始。众所周知,哲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无非有个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在前一个问题上,孟子较孔子进步,他把孔子提出的仁扩展到自然界中,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仁是宇宙的本体,建构了自己的天人相合论。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可见由心到性再由性到天性由心显,天性同一。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天性一贯性不外心。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与孔子学说一脉相连依然是公义的代称指示着人由仁而圣的价值追求,主要为义理之天,所谓天人相合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当然,孟子也谈自然之天,如说战争胜负的条件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他把人和的重要性放在天时之上,表明了他对人的高度重视,其天的重心仍在义理之天。孟子的这种天人相合论思想,把天命的外在必然性转化为心性的内在人格精神,导致了心性之学的产生,集中代表了儒家的内圣方向,深化了儒学价值根源的理论深度。
荀子则不然,他接受了道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天道观中的积极因素在于否定儒家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提出自然无为的道的学说。应该指出,老子提出的道仍然是一种精神实体,但荀子比老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相分的理论。他把天理解为外在于人的自然,消解了孟子天的超验性,讲的主要是自然之天,认为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谓天人相分,乃群体的人与自然之的分离。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子进而提出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人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戡天、胜天,这在中国无神论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的这种天人相分论思想,一方面强调天有行常,主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更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放弃人而思慕天的宿命论,从而把自然无为和人道有为辩证地统一起来,成为了后世功利之学的源头,集中代表了儒家外王的方向,客观化了儒学价值实践的具体可能。
无论是孟子天人相合论,还是荀子天人相分论,们的重点都在人。在孟子看来,天可以通过我对性的认识而被认识,天也只能通过我对性的认识而被认识。天不离人,人不离天,这是对人中之天的真正敬畏,是对人这样一种有限存在中的无限性的真正敬畏,凸显了人之主体自我。而荀子的天人相分,分出去的只是自然之天,而不是价值蕴涵,其最终结果仍然是肯定人。天不可畏,事在人为可见,孟子和荀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绕了一个大圈,但又在舍弃天国之后的人间相遇了。哲学所要回答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无论在孟子还是在荀子,人性皆出于天,二从不同的天人观出发,对人性作了不同的规定。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是发源于人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依照他的说法,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之所以有善行,那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性善论与性恶论表层上看十分对立,其实不然。首先,孟子和荀子虽然都言性,但他们对性的理解却迥然不同,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谓性,是指人区别于禽兽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即人的道德性,是从本质主义角度考察性。他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而荀子所谓性,则兼包人与禽兽同具之性,乃人生而具有的生物本能,即人的生物性,是从自然主义角度考察性。他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不难看出,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其次,性善论与性恶论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所追求至善的终极目的完全相同,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人性的二重义蕴被孟荀从不同方向以相同的善恶标准整齐划一了。最后,孟子道性善,但也并不否认恶的存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呵, 母亲.doc
-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10级初二下期期末复习2.doc
- 四川省内江市2009届高三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doc
- 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数学理科.doc
- 四川省渠县二中高2011级第一学期月考化学试题.doc
- 回肠转位术对GK 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意义.doc
- 国际脊髓损伤数据库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库中文版翻译参与人员刘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 他对国际脊髓损伤数据库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库的 .doc
- 在线质谱仪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应用.doc
- 地理課程中戶外教學之研究----以中師為例.doc
- 基于1H-NMR 对泽泻药材地缘区分和质量评价的代谢组学研究.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