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郜刚生物信息学-04-2-人类23对染色体的G带 案例.ppt

郜刚生物信息学-04-2-人类23对染色体的G带 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郜刚生物信息学讲义 人类23对染色体G带 人类天书的浏览工具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体细胞的染色体是46个,23个,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一对是性染色体。男性一对XY,女性为XX。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metaphase chromsome)。 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呈赤道状彼此分离,只有着丝粒处相连。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中部着丝粒型,亚中部着丝粒和端着丝粒型 正常人体细胞的三种染色体 1.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2.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3.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 A组(1~3):为最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相互间很易区别。第1号和第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唯第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3号染色体较1、2号染色体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4~5):为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和长度上较难区别。 C组(6~12号和X):为中等大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较难区分,其中第6、7、11号和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9、10和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女性为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 D组(13~15号):为中等大小的具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其短臂上有随体。与他组染色体有明显区别。但3对染色体之间较难区别。 E组(16~18号):为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6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7号和18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不过,着丝粒位置第18号较第17号染色体更近端部。 F组(19~20号):为更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之间,形态上很难区别。 G组(21~22号和Y):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第21号和2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且短臂上常连有随体。Y染色体常比第21和22号染色体大、染色深。且无随体。Y染色体长臂2个染色单体比较靠拢,长臂末端也较模糊。 非显带染色体特征  分为七组 A组(1~3):为最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相互间很易区别。第1号和第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唯第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法。第3号染色体较1、2号染色体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4~5):为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和长度上较难区别。   C组(6~12号和X):为中等大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较难区分,其中第6、7、11号和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9、10和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女性为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   D组(13~15号):为中等大小的具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其短臂上有随体。与他组染色体有明显区别。但3对染色体之间较难区别。   E组(16~18号):为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6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7号和18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不过,着丝粒位置第18号较第17号染色体更近端部。   F组(19~20号):为更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之间,形态上很难区别。   G组(21~22号和Y):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第21号和2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且短臂上常连有随体。Y染色体常比第21和22号染色体大、染色深。且无随体。Y染色体长臂2个染色单体比较靠拢,长臂末端也较模糊。 G带染色 染色体经胰酶前处理后通过吉姆萨染色产生的带纹。每一条同源染色体都具有独特的带纹,可用于识别特异染色体 . 将染色体制片经盐溶液、胰酶或碱处理, 再用吉母萨染料染色, 在光镜下进行检查, 见到特征性的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暗带。 此法可制成永久性的标本 高分辨染色体G带技术   1.原理常规的G带显带技术,在人类染色体中仅观察到320~450条带纹,对于一些染色体细微结构异常的识别是不够的。   氨甲碟呤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从而干扰了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阻止了DNA的复制,使细胞被阻止在S期内。胸腺嘧啶核苷解除氨甲喋呤的作用,让被阻滞的细胞同时开始进行DNA复制,进而同步分裂;放线菌素D可增加染色体的长度,能显示更多的亚带。放线菌素D与核酸相互作用:①插入脱氧鸟嘌呤核苷酸和脱氧胞啶核苷酸之间,使DNA变长;②能与染色体缩短有关的特殊蛋白和DNA结合,因此,抑制了染色体正常的收缩过程。秋水仙胺抑制纺垂丝的形成,可以得到较多的晚前期、前中期、早中期的分裂相。这样染色体带纹可增加到500和850条,甚至可达1200~2000条之多。这一步对于研究较细小的染色体缺陷的基因定位,具有很大的意义。 C-带定义   主要显示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 及其它区段的异染色

文档评论(0)

4753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