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天花板效应.docVIP

如何打破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天花板效应.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打破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天花板效应   【摘 要】 在习题教学中不应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应该引导学生再往前跨一步,从而达到优化思维品质,提高科学素养之目的。   【关 键 词】 中学化学教学;天花板效应;进一步   【作者简介】 钱玉娟,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高级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080-02   当前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学,使得教师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例题程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便高考的指挥棒向能力要求挥动,僵化呆板的思维不能应付高考了,教师也最多往前迈一步,其本质还是为了应付高考。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 “天花板效应”。天花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或者团体取得成功的时候,很容易将其成功经验固化成其行为和精神的最高准则。这个准则就成为其思维的“天花板”,人的思维一旦形成“天花板”,就很难再有所突破,它变成了阻碍前进的思想壁垒。认真对照一下这个定义,我们的教学不就是因为这种所谓成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一种人人争而效仿的现象吗?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际教育教学管理上只有第一句沾点边儿,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高考。至于考上大学还能怎么发展,有多大发展,那是统统不管的。   如何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突破这层天花板呢?笔者试图在习题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即在一个问题解决后,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启发学生再想一想,当那层天花板被打破时,竟别有一番洞天。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学生在实验室测定0.1mol/LHCl溶液的PH。他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洁净的玻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请问:(1)该学生的操作是否有误?简述理由;(2)如有误差,所测PH是偏大还是偏小?此题是一个常规题,结论比较简单:该生操作不正确,溶液被稀释,PH值增大。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大多数学生也都能理解和接受,但如果老师蜻蜓点水式地仅止步于此,学生的思维也就戛然而止了。但假如就本题进一步启发学生:这种错误的操作一定会造成误差吗,如果造成误差一定是偏大吗?误差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当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是中性溶液,比如强酸强碱溶液,就不会造成误差;如果是碱性溶液就是负误差,而同样是负误差,误差的大小与溶质的种类及浓度有关。随着几个问题的解决,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一个小小的题目,而是一片涉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众多内容的广阔世界。这已不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雪中送炭,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锦上添花。   “进一步”还包括题目讲完了,但不注意结果的表述,所以学生虽然听懂了,但到真正解题(考试)时,或者形式不规范,或者表达不准确,或者虽然答对了,但为了表述清楚,颇费周折,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一个知识点,一条题目讲完了,讲清楚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答题过程。   举例来说,向某溶液中加Ba2+使SO42-形成沉淀,过滤后洗涤,要检验沉淀是否洗净。洗涤沉淀本是中学化学的一个基本操作,教师容易掉以轻心,洋洋洒洒地把洗涤的目的,洗涤的原理,选用的药品和观察到的现象,面面俱到,全分析到位了,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全懂了。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怎么操作?真正答题时,什么问题都来了:首先怎么取样,从哪取,乱说一通,绝大多数同学想不到应该取最后的洗涤液,有人根本就没有取样这一步,直接加试剂,甚至想都没想过这试剂往哪加,还把现象和结论说得头头是道。在类似的问题中,老师如果适当地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落实一下答题的细节,就能解决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注重细节,粗枝大叶的坏习惯,并养成严谨细致,踏实求真的好习惯。   再往前“进一步”,就是不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达到知道 “其所以然”是怎样求得的境界,通俗地讲,就是会解决问题,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能解决问题,更要知道怎么想到这样来解决问题的。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是不知为,不想为,也可能是不能为。而正是这点欠缺使中国的教学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只能培养出大批考试能手,高分低能的尖子生,这也是一直只有中国制造而很少有中国创造的分水岭。   例如:有机物F商品名称“敌稗(Propanil)”,是一种优良的水稻除草剂,现通过下列合成路线制备:   已知:   Ⅰ.RX―RCN―RCOOH(X表示卤素原子,下同)   Ⅱ. ―NO2― ―NH2   Ⅲ.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