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南方以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越南方以南   南极,地图上一个异常遥远的地方。正因为遥不可及,对我们而言,它始终神秘。   2015年11月7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邓三鸿、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刘科,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乘坐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启程,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历经158天的旅程,今年4月12日,他们随“雪龙号”顺利返回上海港。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两位南极考察队员,他们用158天的奇特经历为我们解密南极。   记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比较关心你们从南京一路出发到南极后,首先到了南极哪里?在那里吃住行分别是怎样的?有没有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不同的经历?   邓三鸿: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是第二次环南极考察,也是首次逆时针环南极考察。我和刘科是2015年11月7日从上海乘坐“雪龙号”启程的,一路坐船来到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在这里进行物资补给,同时有部分队员从这里上船。2015年12月2日,考察队到达中山站附近的海冰上,在此之前,所有队员都在“雪龙号”上,这一段时间大家的任务较轻,主要是研究后期工作方案,而且和北京时间没有时差,吃住都在船上,除了中间有风浪的颠簸外,一切都很正常。考察队为了增进大家的相互了解,还组织了拔河、投篮、讲座等活动。   到了中山站之后,正好是极昼时间,又要开始加班卸货,部分队员的作息时间开始被打乱,参与海冰卸货的队员很快就出现了晒伤、疲劳等症状。等所有物资卸完并进行整理分类后,2个内陆队(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就开始挺进冰盖。   刘科:我参加的是昆仑队。整理完物资之后,我们就分乘雪地车出发了。这一路上,我们要面对低温、白化天、高海拔等诸多不利因素。考察队的衣服都是特制的,最厚的衣服和雪地靴加起来有10多斤重。吃饭是个大问题,低温、低气压都给做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做饭之前,要挖雪化水,煮饭要用高压锅,煮出的米饭有一种糯米糕的感觉。为了给厨师减轻压力,路途上的早餐、晚餐基本都是航空餐,热热就可以吃了。住宿是在雪橇上的一个集装箱里,队员们称之为成员舱。老式的舱里住8个人,新舱里住6个人,早上要是一起起床的话,穿衣服都很困难。而且,内陆队是无法洗澡的,所以很多队员出发时就剃了光头,以减少打理的需求。   邓三鸿:相对来说,我们在“雪龙号”及中山站、长城站的生活条件要好不少,可以每天洗澡,还有简易的运动场所和设备,吃的除了新鲜蔬菜外都很丰盛。   记者:你们在南极做了哪方面的研究,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那是一种什么环境下的作业,有多艰难?   邓三鸿:南极考察的工作是全方位的,不光是科研,还有后勤保障等。本次南极考察涉及科研的任务主要在大洋队、中山队、长城站队、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天文与高空物理、冰川学、生物学等。极地科研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比如大气科学,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对于在全球尺度下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而昆仑队采集的深冰芯,往往冻结于数万年前,可以研究历史气候、水文变化情况,还有南极的条件对于天文高空研究也是得天独厚,取得了很多在别处无法获得的成就。   极地科研作业条件很艰苦,首先要经历远距离大洋航行、风浪侵袭的艰苦历程,才能到达南极,现场也面临很多困难和不便,比如大洋作业,24小时轮班作业,身上随时都是湿漉漉的;冰雪地工作白茫茫一片,不戴防护眼镜一会儿就会雪盲,戴上又不方便干活;内陆工作尤其辛苦,首先是低温,尽管是夏天,穿上厚重的极地服,半小时后也会手脚冰凉,冻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昆仑站海拔4 000多米,气压只有平地的60%,高原反应明显。还有不能洗澡、没有可口饭菜,等等。但面对这些艰辛,我们队员都必须克服,否则就失去了南极考察的意义。我国30余年南极考察未出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也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和考察队做好了各类保障。   我个人的考察项目是极地战略评估,主要是现场考察国内外极地考察活动的状况,收集一些数据和资料,判断各国极地考察的方向,具体工作强度没有其他队员大。但我是首次参与南极考察,也面临了晕船、寒冷、饮食不习惯等问题,不少老队员都很照顾我,给予了很多帮助,让我这个南极新人感觉到整个考察队就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刘科:2016年1月1日,当国内的亲人朋友安逸地享受着元旦假期时,我和队员们开始了昆仑站的科考。我属于深冰芯钻探组,成员共9人,主要任务是深冰芯钻探。深冰芯钻探的冰芯房就设立在昆仑站后方50米处,刚到这里除了几个标志什么也看不到,因为经过一年的风雪,冰芯房的门早已深埋在雪下了,动用扬雪机才将冰芯房的前后门挖开。1月3日,冰芯房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我和队友们打出了第一支深冰芯,长度3.6米,所有参与打钻的队员都与这支冰芯合了影,之后冰芯钻探便开始两班轮换作业,每班8小时,顺利时一天可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