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字原型之“神美”的探究摘 要:用批评眼光分析汉字中或显或隐的神话思维表象,可以对流传千古的神话文本做出新的理性认识,也可以通过汉字中保留的丰富形象的发掘,感受汉字原型之“神美”。关键词:汉字原型;探究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71-01汉字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符号,她是艺术的、美的、无可比拟的。探寻汉字原型,我们不难发现其神美!作为象形文字的古汉字是以“象”的保留为其符号特性的。成中英先生指出汉字的构成规则“六书”均与“象”有关,“六书”以象形或取象为主,大多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汉字本身保留了造字之初的许多集体表象、象征意象和模拟性形象,汉语中意指“象”这个概念的字,其本身至今仍保留着概念化抽象意义所产生的具体的表象。“象”在象征类比式的推理方面,适用于想象活动,在汉民族的精神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构成汉字的基本原则“六书”,如果从“象”的标准来看,皆可视为“象形字”、“象意字”和“象声字”三类,汉字中的美字从羊从大,最早的权威性解释出自《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甲骨文中已发现美、善等字,其字形上部均为羊的头角形象,作为给膳对象的羊因体大肉丰而为初民称道,“美”字本义显然专指食快感。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为姜姓,甲骨文中“姜、羌”二字通用,意指从河西走廊过来的牧羊人种,由此可推知,游牧民族在融入中华大家庭的过程中把基于肉食饮食习惯的味觉美观念输入到意识形态中,形成汉语里美、甘互训的情形。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和“一”,均可根据由文字本身提示的原型表象得到溯源性的认识。“道”其中蕴含着生命之道循环往复、运行不息的意思。就字形构造而言,造字者创制这个会意字时保留了相当古老的猎头巫术信仰的祭祀表象――人头。“道”从首从走,前者即人头,后者表示行进、运行。农耕文化中的猎头者坚信人首中蕴藏着生命力和生殖力,并可同谷物之头(穗、种子)中的生命力相互感应,循环不已,故于祭谷时供献人头,以祈丰收。“道”这个形而上概念正是此种信仰古俗在文明社会中哲理化的产物。“一”与“道”相通,在道家文本中常用。如《老子》所言“抱一”,“混而为一”,以及“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庄子?天地》也将“一”作为宇宙创生的本源来陈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谓之命。老庄的话相互参照,可知这神秘的“一”既可隐喻作为万物本源的“道”(“万物得一以生”),又可隐喻作为生命原动力的“德”(“物得以生,谓之德。”)。所谓“抱一”为天下式的圣人理想,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核心主题,皆可用这个数字“一”来概括。与“一”相互置换的“壹”字保存了完整的神话表象。许慎《说文解字》释“一”的一段话很像是表述创世神话的主题:“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也就是哲学上说的“一”与“多”的转化。许慎的这十六字真言中包含了中国哲学宇宙发生论的观念系统,它与神话传统密不可分。“一”在神话思维并不只是单纯的数目字,作为创世后万物有秩序存在的“多”之对立面,喻指创世之前的神秘状态。神话描述这种状态时常常使用各种异形而同质的象征意象,如混沌、鸡卵、元气、人体、葫芦等等。从象征性着眼,这类意象都与“一”相通,意指那种无差别的、未分化的、原始混一的浑融状态。创世过程的展开则表现为此种浑融体的分化,分化的第一步通常是所谓“元气剖判,乾坤始奠”;或天父地母从拥抱合一状态的分离;或宇宙之卵的一分为二:上壳为天,下壳为地;或葫芦瓜的中分两半;或混沌海怪肢体的分解离异,等等。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演出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创世活剧。汉语中“神”这一概念的发生是得益于死而复生的原型。“神”字从示从申,申在《说文》里释为神,字形象征七月阴气自屈而申。从现已发现的甲骨文、金文材料判断,“申”字表象的原始蕴含是生命的运动不息,即生而死、死而复生的永恒循环。《周易》把大地母亲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生育力命名为“坤”,这应该是“神”概念产生的信仰根源。训诂学中,“申”字本来就有循环往复之义。《诗经?小雅?采菽》“福禄申之”句毛传:“申,重也。”《尔雅?释诂》和《广韵》等均以重释申。生命的绵续秘诀就在于重复,其最常见的经验现象乃是大地一岁一枯荣的循环变易,初民理解为地母的周期性孕育。汉字中“地”从土从也,而“也”字是公认的女阴符号,可见“地”的概念和“坤”的概念都源于原始的地母崇拜。中国汉族关于“神”的观念显然植根于此。《论衡?论死篇》便这样解释说:“神者,伸也。申复无已,终而复始。”这与弗莱作为一切宗教和艺术观念核心的死而复生原型正相吻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