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补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补注语文教科书为文言文作注,一为方便阅读,省却读者翻检字典的麻烦;二为正本清源,在诸多义项中择定其一。课本对于生词新义,对于古今似同实异的词义,都应该特别注明。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这方面多有疏忽,有许多疑难之处没有出注。并且,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应部分也没有给出准确的解释。本文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版)的课文顺序,补充一些注释。注释时一般先参用《汉语大词典》解释词义,适当录用《汉语大词典》所列书证,必要时加补充说明应当出注的原因;并在每课出现的第一个句子后标注课文题名。第一册(2007年版)1.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贡职]贡赋;贡品。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亦写作“职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2.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晏子春秋?问上六》:“臣数以闻,而君不肯听也。”按:“闻”的这一意义不等同于使动用法,因为它的宾语有特定的对象,不可以泛指各种人物。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假,宽容。《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4.乃令张良留谢。(第六课《鸿门宴》)[谢]道歉,谢罪。按:这个“谢”与上一条“前为谢曰”的“谢”都易误解为“道谢”“感谢”。《教师教学用书》就把这句对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辞谢”语义分歧,教材应尽量出注。《现代汉语词典》列其古义有四(例句多略):1.推辞谢绝。2.道歉;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3.谢恩;道谢。《汉书?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4.辞别,告退。按本处语境,刘邦既在宴会中途离席,不辞而别,非常失礼;又,故事的背景就是刘邦向项羽谢罪。因此,“留谢”之“谢”只能是“道歉”、“谢罪”。第二册(2006年版)5.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第六课《孔雀东南飞》)[归还]返回。《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相]这里指“单相”,单方面的行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不是“互相”。按:“相”本义“相木”“观察、查看”,指的是“单相”。此义不常见,易被误解为“互相”。下文“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等句,“相”都只指“单相”。6.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谢]辞别,辞去,离开。《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陈?弧都?说》:“不得谢,谓君不许其致事也。如辞谢、代谢,亦皆却而退去之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7.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人事]指人世间的事情。《南史?郑鲜之传》:“今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8.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傍徨。“行人”“寡妇”古今异义,课文无注,不当。“寡妇”,寡居、独居之妇。妇人独居的原因,古代指丈夫离家在外,与现代特指其丈夫死亡的意义几乎相反。例如: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行人”本指行走在道路之人,古今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所指对象有别。今义泛指,古义特指。传统农业社会,人民世代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离家在外者,一有特殊的目的:游学、仕宦、经商、服役等事;二是特殊的对象:成年男子。因此,“行人”在历史上有特指“使者”、“掌管朝觐聘问及至宣旨行差的官吏”、“媒人”等;中古时期常用作出门在外、远离家乡之人。[1]而在本诗中,“行人”又与“寡妇”相对为文,其“别妻离家、在外独居的成年男子”根本内涵更应该特别显现。而“行人”“寡妇”两词共用,泛指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的夫妻们。本诗以他们的反应来展示这一爱情悲剧的感染力。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第九课《赤壁赋》)[洗盏更酌]干杯,(然后)再来一杯。按:《教师教学用书》译作“洗净杯子,重新斟酒。”《汉语大词典》释“洗盏”为“洗杯。指饮酒”。这两种解释都不恰当。依生活常理,喝酒时中途续酒,同于饮水进食,一般无需清洗盛器,古今中外,应无例外。邵则遂《lt;洗盏辨gt;证》释“洗”为“尽”,并援引例证:《尚书》“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