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艰难的读书日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艰难的读书日子常回忆儿时事,是衰老的象征。老去,是人生常态,我们也就对自己的变老,淡然处之。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首往事时,感慨最多的是孩时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小时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怎样玩得开心、吃得开怀,而是温饱之事。说温饱,离不开米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每天一日三餐能有红薯、芋头、稀饭吃就不错了。三天才有一顿米饭,大多都是让孩子、老人先吃,剩下的才是做父母的。提起那时的生活,我总是戏称我们吃饭的“三不用”:“不用桌”“不用筷”“不用菜”。粥舀到碗里,端起来,往口里一倒,全到肚子里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学会收割稻穗、插秧开始,每到假期我就跟着家人到队里劳动。读四年级的暑假,才11岁的我,为了换回一份米饭,跟着生产队队员一起劳动。当时父亲在镇副业队,母亲怀孕不能下田,祖父母年迈在家,弟妹年幼,唯一能到队里劳动的就是我。收割水稻时,我和长辈们一起割稻穗并挑到队里的打禾场,当时是怎么挑的,如今已经没有了印象。到了插秧时节,铲秧、挑秧、插秧,我都是“一条龙服务”,也不知哪儿来的力气和动力,天天跟着村民们早出晚归。劳累成怎样,我已经没有了任何记忆,可生产队里分到的白花花的米饭,却永远浮现在我的眼前。分到的米饭,我没舍得吃,而是提回家里,自己就“三不用”解决饥饿。人是铁,饭是钢,今天长得这么矮,也许跟当时营养不足有关。1979年,我小学毕业。那时的升学考试已经非常正规,集中考场,单人单桌,封卷评改,择优录取到镇中学或继续在村小读初中。在镇中学,班主任何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你们要努力读书,将来不管考上大学还是中专,都能吃上国家粮,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终日辛劳。”为此,我们都埋头苦读,不敢轻易浪费时间。那时,我舅舅和舅妈都是这所中学的老师,我住在舅舅家,不用住几十人挤在一起的大宿舍,也不用每天自己端着饭盒去饭堂蒸饭,吃周末带来的馊菜。每天一日三餐都有人做好饭菜,新鲜而且时常有肉吃。常说“相见易,相处难”,虽然是亲戚,但近十人的大家庭,若不是舅舅舅妈的宽宏大量,怎么能容得下我这毛丫头住家里三年?优越的环境,我不敢怠慢学习。那时尚未通电,我就自己点煤油灯或蜡烛在课室里学习。假期回到家里,我白天跟着家人干农活,晚上吃饱洗漱后,就点着煤油灯做作业。我父亲好客,每晚总在门口挂一盏大煤油灯。很多乡亲们都在我家门口坐着闲聊,我则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完成作业。有时候学习累了,我也加入闲聊。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广播,隔壁的老叔就是“新闻传播员”。每天晚上都是他当“主播”,大家就是从他口中听到各地的新闻。镇上哪条村谁家孩子考上了师范,全镇人都知道,“轰动效应”不比现在的考上北大清华差。每每听到这样的“新闻”,我心里就想着,我也要当老师,我要吃上商品粮。暑假过后,我回到学校看到镇上吃商品粮的同学,白白净净的,而自己却跟非洲人一样,心中有多少的不情愿!“书中自有千盅粟。”我脑海里时刻谨记:唯有读书才能吃饱饭,才能离开贫穷闭塞的小山村。这是自己发愤学习的动力,勤奋刻苦的冲劲!越是劳累的时候,这个想法就越是强烈。特别是汗流浃背劳作时,心中的信念更是坚定。初中三年,我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勤奋好学分子。早上天蒙蒙亮,我就开始背诵了;晚上学校熄灯后,脑子又开始回忆当天的学习,完后才入睡。勤能补拙,初中毕业时,我如愿以偿,以全校200多名学生中第4名的成绩,被师范学校录取。后来毕业之后,初中学校还经常拿我作为勤奋好学的例子为学弟学妹树立榜样。我们家欢喜得不得了。拿我们家乡话来说,就是洗脚上田了。走到哪里,都是村民的称赞声。家人有多么的骄傲,那是自然的。农村人常常羡慕单位人“旱涝保收”,感慨自己“靠天吃饭”。1982年,也就是我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我们县遭遇了百年不见的洪水,整个县城一片汪洋。我们小山村更是惨不忍睹,所有田地、桥梁都被浸没,一个多星期之后洪水才退去。洪水所到之处,肥沃的土地被冲得一干二净。记得我踩在水田里,除了水,就是脚下如石板坚硬的黄泥,丝毫没有了能稳固秧苗的泥巴。播种的秧苗,也早已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那年冬天,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颗粒无收。田里长的不是秧苗,而是储了一潭水,成了水塘。我们一家老小九人,就算没有遇上洪灾粮食也不够,此时更是雪上加霜。我爸是县城重点中学的老高中生,稍有经济头脑,虽然身居山村,可心却紧跟改革开放的大潮。母亲在家照顾老小,他一人每天早出晚归,做着贩卖芒杆的生意。虽然也有国家的补助,但失收不是一家两家的事,我们只能偶尔领到几十斤的救济粮,对九口之家来说,那只是杯水车薪。可不管环境怎样恶劣,父亲总是嘱托我要安心读书,不要受家里的影响。他把全家的生计扛在一个人肩上,凭着自己老高中生的见识、能干,让一家度过了粮食荒。师范毕业以后,我当上了教师,虽然工资不高,但也算如愿以偿,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是祖辈老了,弟妹几个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