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牡丹还魂四百年
《牡丹》一梦四百年,今日还魂别样鲜。
如今,但凡提起昆曲,世人无不知晓鼎鼎有名的《牡丹亭》,从宋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到汤显祖撰写传奇,从梅兰芳俞振飞的《游园惊梦》到白先勇的“青春版”,层出不穷的话题都围绕着这部名著,而昆曲悠扬的笛声传来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又岂止只感动了大观园里的林黛玉而已?在今天,要是不知道昆山腔的水磨婉转,说不出几句《牡丹亭》的来龙去脉,还真不配称自己是个“文艺爱好者”呢。
更有甚者,形成了一种《牡丹亭》效应,但凡全国各大昆剧院团,只要贴演该剧,几乎无一场不满座。听不够的“袅晴丝”,唱不完的“没乱里”……《牡丹亭》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品位象征,甚至是一种民族品牌。连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也郑重建议,希望中英两国共同隆重地纪念两位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而这其中,又离不开汤翁最最有名的杰作《牡丹亭》。
去年12月13、14日,北京迎来了当今昆曲界最为隆重的一次盛事――十七位大师级昆曲表演艺术家齐聚天桥剧场,联袂为观众奉上了两场(上下本)昆曲《牡丹亭》的演出。彼时的盛况不仅被京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更在整个戏曲界引起的巨大的反响。国宝级艺术家的倾巢出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群策群力,可以说是当今昆剧舞台的最高艺术典范。今年,这一国宝级盛会将在沪上重现。10月31日和11月1日两天,借着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东风,大师版《牡丹亭》走进了上海大剧院。
从“洁版”到全本
曾几何时,《牡丹亭》承载着昆曲艺术的黄金时期,自明代以来,盛名不衰,有女子为之倾倒,有优伶唱至断魂,甚至连曹雪芹也将之写入《红楼梦》中,几次折目的出现都暗伏着大观园女子多舛的命运,直至近代,吴梅、青木正儿等学者对其依旧赞叹欣赏不已。但曾经一度,它也是中国昆曲界的“禁区”,尽管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反封建精神,但毕竟,杜丽娘梦里逢夫,大胆的青春告白,柳梦梅画边遇鬼,赤裸的情感表达,都让当时的戏剧界一度“犯难”。以至于一代大师梅兰芳与俞振飞在上世纪60年代初拍摄《游园惊梦》电影时,一句“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让两位犯了难,几经商量,最终决定:拍摄时两位依旧按老曲词演唱,但配字幕时则换成了许姬传新改的“洁版”唱词……在那段岁月里,几乎看不到《牡丹亭》的全貌,真正的欣赏者也仅局限在少量的昆曲爱好者与曲家身上。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据记者所知,舞台上完整演出过全本《牡丹亭》的,仅有两个版本,一是上海戏曲学校俞振飞、言慧珠版本,二是俞平伯先生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曲友串演本。
然而,这并不等于《牡丹亭》绝迹于新中国的舞台上了。恰如昆曲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那样,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昆曲“传字辈”老艺术家沈传芷、朱传茗、周传瑛、姚传芗等通过教授折子戏的方式,把《牡丹亭》中最精华的几折戏,一一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们。而这群接受着昆曲艺术法乳血脉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张继青、蔡正仁、华文漪、岳美缇、梁谷音、张洵澎、汪世瑜、王奉梅、石小梅……他们,正是此次大师版《牡丹亭》的主演。
其实,在大师版之前,这群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就曾以不同的形式与版本,演绎过属于自己的《牡丹亭》。追溯起来,《牡丹亭》在昆剧舞台上的复苏大约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巧的是,当时上海昆剧团与江苏省昆剧院几乎同时排演了该剧。所不同的是,两家院团所呈现的舞台风格与表现形式,竟迥然不同。江苏省昆剧院版本以张继青为主演,通过折子戏串本的方式,演绎了《游园》、《惊梦》、《寻梦》、《写真》与《离魂》五折,表现了杜丽娘因爱生情、因情而亡的动人故事。在唱腔、唱词与排演风格上,基本遵循传统,加之张继青精到的演唱,细腻的表演,使之成为古典流丽、精致夺人的一部好戏,历经三十多年依旧传演至今。特别是《寻梦》一折,更让张继青名声大噪,被白先勇誉为“一把扇子演活了满台的花花草草”。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写真》与《离魂》两折,是久违于舞台的全新塑造,尽管如此,在编剧、作曲与演员的通力合作下,两折历史上并没有流传下来的折子戏,却做到了“整新如旧,推陈出新”,甚至成为当今昆剧舞台的范本。
由于该剧尊重传统,原汁原味,加之张继青极为出色的表演,因此她获得了1983年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年张继青已是45岁,是所有参演者中年龄最大的,从此,梅花奖的年龄限度就被定格在了45岁。此次献演,已是77岁高龄的张继青欣然出山,原本封箱多年的她将再次粉墨登台,演出上本的压轴大戏《离魂》,一曲“集贤宾”,用箫不用笛伴奏,体现杜丽娘离魂的气若游丝、凄楚哀婉,令人伤怀痛绝,以至于观者忘却了舞台上的大师,已是年近八旬的老者,不禁慨叹中国昆曲艺术的不朽魅力起来。 大师合影。
而上海昆剧团的版本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