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动人的“惺惺相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动人的“惺惺相惜”   湘江夜话,林左江中宴谈达曙,无所不论。天亮后,宾主依依惜别……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相逢,而那些生命中偶遇的知音,在相逢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谱出写一段传奇。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分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为纪念他们的友情,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林则徐左宗棠:湘江夜话留佳话   1849年,饱经忧患的林则徐告病辞官,带着孱弱的病躯和一颗劳瘁、苦闷的心,离开昆明返回故乡福州。他于当年冬十一月乘船到长沙。当时湖南省城的大小官员都去拜见这位名重一时的林宫保,但是林则徐对这些人只作一般的应酬,或是按官场套路逐一敷衍罢了。但是在这期间,他唯独对另一位人士的态度却大相径庭,特意派人专程赶到离长沙城内七十公里的湘阴柳庄,邀请一位在当时没有任何官职的书生来长沙一见。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在天将晚时飞马赶到长沙,来到小西门码头。只见码头已经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林则徐的跟班见左宗棠无法穿过人墙,叫了一只鱼划子,驶到码头上游,将左宗棠接到船上。林则徐站立船头迎接,眼看着划子就要靠上画舫,不料江波推涌,颠簸几下。左宗棠迫不及待,抬步过船,一个趔趄,扑通落下,跌进江水。几经挣扎爬上船,浑身滴水。林则徐将他一把搀起,笑道:“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左宗棠说道:“晚生拜见林大人,岂能失礼?听说古人对待士子,有三薰三沐之礼。现在三沐我已拜领了,三薰则还未受领。”   林则徐笑道:“还讲什么礼数啊?快快更衣,免得着凉。”   左宗棠换上干衣,与林则徐重新施礼相见。林则徐说:“季高贤弟,看来你跟老夫一样,是个急性子。老夫任江苏巡抚时,曾手书匾额于听事之堂,曰‘制一怒字’,颇有受益。”   左宗棠连忙揖道:“林大人雅量,宗棠领教了。”   林则徐跟左宗棠聊了几句,初次对面,如见故人,引为忘年知交。   道光末年的中国,笼罩着对外战败的阴影,积极探索国防问题的读书人犹如凤毛麟角。那一刻在长沙碰头的林左二人,便是全国国防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们很快就进入圈内的话题,着重讨论东南海防和西部边防。世人皆醉,林左独醒,同道切磋,兴致盎然。两人说出彼此的共识:中国必须加强军备,保卫漫长的海岸线;西域有大片的国土,迫切需要国家派人经理,不能闲置,更不容落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