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润:我在美国找故乡.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德润:我在美国找故乡   刘德润,著名油画画家,1989年以一幅《沂蒙娃》一举成名。此后25年时间里,刘德润创作了上百幅“沂蒙娃”:方方正正的画面中,每一个“沂蒙娃”都采用极端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段;每个沂蒙娃都只露半身、头戴虎皮帽,透出一副只有画家自己才能说清的表情。   这张鲁中偏远山区儿童的脸,这幅刘德润的“故乡面孔”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打动了不同民族、种族的人,鲁中农村的孩子成为所有人的乡愁和安慰。目前刘德润和夫人李燕所作《沂蒙娃》,成为中国写实主义油画作品在西方市场的“试金石”,在纽约一画难求。   刘德润为什么能在美国成功?他的《沂蒙娃》有什么艺术魅力?他的“故乡”究竟是什么?近日,在《齐鲁周刊》主办的文化茶座上,本刊记者与画家刘德润就画作“沂蒙娃”,展开了关于文化遗传、民族精神、艺术故乡等话题的探讨。   锐茶座第18期   时间:2014年8月12日   地点:刘德润绘画工作室   座谈人:刘德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研究会山东分会副主席,著名油画家)   李燕(著名油画家、刘德润夫人)   张慧萍(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张霞(齐鲁周刊首席编辑)   70年代:我们出发的地方   刘德润出身贫苦,1950年生于山东省齐河县农家,饥饿、苦难曾充斥他的记忆,青年时期他与《齐鲁周刊》总编辑张慧萍同时以临时工身份就职齐河县文化馆,曾偷书阅读世界,拿20元工薪购买画笔涂抹梦境。这些苦难里的理想激情、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对生活亮色的不灭追逐,一定程度上成为他精神故乡的源头和滋养。   由卫娟:翻阅您的履历,1977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之前您在齐河文化馆就职。那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小镇理想青年订阅报刊杂志、疯狂吸收美学、哲学知识的时代,您是否也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了对艺术的初步判断和认知?   刘德润:齐河文化馆那段那是一个过程,很重要,也是个财富。   张慧萍:当时刘德润大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梦游一样脑子里只有画画。骑着自行车出去要不就忘了骑回来,要不就骑着别人的回来。   刘德润:画傻了,画糊涂了,不分黑白。现在也这样。出门的时候,经常穿一只这样的鞋,穿一只那样的鞋。那个时候从精神上吸收了很多养分,一个文学、一个历史。一手拿着干粮,另一手看书。整天长在图书馆里面,藏在一个角上吃着干粮看书。在文化馆是这样,到大学了还是这样。   当时我画画的时间不如看书多,没条件,画得有个现实空间,读书不用。文学也等于人学,等于间接的生活,书籍中可以了解人,认识人,阅读可以扩大生活的疆土,生活是封闭的书籍不是。最起码真的、善的、美的、丑恶的能分清了,通过书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   张慧萍:那个时候,是生命最原始的生长。那个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更多的什么呢?是苦难。最大的苦难不仅仅是吃不饱。你画毛主席像,还从六米的架子上摔了下来是不是?   刘德润:不光那个,我出身中农,不让入红卫兵、随时的审查、轮番精神折磨,也是一种屈辱和苦难。那个时候的价值标准没那么明确,一心想着改变命运投身另一个世界,埋头画画。   由卫娟:我感觉其实您在当时已经对世界作出了一个初步的选择,潜意识里已经建筑出来了一个区别于日常生活的世界?   刘德润:是。直到现在我从国外回来他们都说我是出土文物,国际化哪有你这样的?那个时候氛围也单纯,才华是绝对标准,一个县里画的比我好的我就非要战胜他。你画一个,我画一个,和江湖上一样,你要打败了他,对方就整天围着你转,为你服务。   李燕:早期的作品其实有时代特色,那是在文革前后。   刘德润:对,当时是有。   张慧萍:这是我们历史文化里的东西。到了美国之后,对曾经的乡土记忆是不是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刘德润:开始回忆以前的东西,越来越怀念原来的乡村生活,从精神上、思想上坏的都剥离掉了。   张慧萍:忘了贫穷和苦难?   刘德润:不是忘了,是给过滤掉了。那时候真难受,沾着盐粒喝开水下饭。但带着距离审视,回忆的都是一些美好的东西,反而有了局外人的理解、悲悯和同情。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沂蒙娃” :眼睛里的文化遗传   寻根,寻找民族的文化和根脉,一直是当代文化、当代艺术、当代中国苦苦思索的命题。我们有太多展现自己民族精神的诉求,但往往我们的民族叙事会变成西方世界对异域民俗、风土人情的好奇。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文化的遗传?怎么在国际舞台上使用纯正的民族语言,刻画出真正的民族表情,分享给所有需要安慰的族群?   张慧萍:在美国,外国人常说中国人都一样。为什么会喜欢《沂蒙娃》?   刘德润: 咱看少数民族也喜欢,稀有,距离远,就产生美。再一个是技术上的问题,西方的当代美术教育都是由印象派以后开始学习,写实的功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