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什么哭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母亲为什么哭泣   1   2004年4月的天空是怎样的?   我指的是贵阳。   有小雨落下,有微风吹过。尽管云贵高原少有污染,常常天蓝如碧,但那一刻的贵阳却乌云沉沉。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穿着朴素的服装,就在这样的天气里踏上了南行的列车。拥挤的车上根本没有座,二位老人就那么站着,一直到有年轻人将座位让出来,他们才算喘了一口气。   二位老人是我的战友闫诗跃的父母,他们是去云南边疆的麻栗坡看望整整二十年没见面的儿子。二十年了,二位老人日夜思儿,却难以成行。今天,终于有条件来买一张硬座车票了,终于能够坐在南行的列车上认真地想想儿子的模样了。   母亲说:“还记得多少年了吗?”   父亲说:“咋能忘啊?不正好二十年吗。”   母亲又说:“二十年一晃啊!”   父亲说:“可晃得心疼!晃得头晕……”   这是很久之后,一位从贵州跑到山东推销竹制地板的战友含着眼泪向我描述的情景。   二位老人坐在南行的列车上,一直泪流满面,继而是喃喃自语。   二位老人的喃喃自语必是一声声呼唤,他们在呼唤儿子抬起头来看看:你爹你娘,终于能够来看你了,难道不想和二老说点啥?当然,他们只能和儿子的魂灵对话,因为儿子早在二十年前的那场边境保卫战中,化作一?骨灰“躺”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的角落里。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二位老人怎么样,而是在拼命想那时的自己在干啥。终于想起来了,二位老人在南行列车上喃喃自语时,我正在一家宾馆里做着接待工作。当时,有被接待者端起一杯酒,轻轻抿了一口,淡淡地说了一声好酒。   从贵州来的战友告诉我,闫诗跃的父母之所以过了二十年才去云南边疆看儿子,关键就是一个字:穷!儿子虽然死了,做父母的却掏不出跑几千里地看望儿子的往返路费。云贵高原的乡村与北方乡村差别很大,大多是山区,一年到头除了吃穿剩不下几个钱。因此,二位老人对去边疆看儿子只是一个念想。一直到2004年的清明节之前,才在得知情况的战友帮助下还了那份心愿。   我又想起接待桌上的那杯酒。那真是一杯好酒,如果每一次接待少喝那么一点点,将省下来的钱救济贫穷的烈士父母,不知道有多少如闫诗跃父母一般的老人将念想变成现实。   有些扯远,但又想起生活在乡村的91岁的老妈。   不久前,母亲翻看着我当年在前线拍下的照片,说:“咱真有福,你那时打了五六年的仗,枪子都没打着你,好好地回来了,都是菩萨保佑哩。”我说:“如果最后没能回来,你老人家会怎样?”母亲说:“还能怎样,去云南把你抱回来呗。”我又说:“如果盘缠钱都没有呢?”母亲说:“那怕啥,有国家哩。”我说:“国家是谁?”母亲摇摇头,脸上显出茫然。   几天前,读到当年老山、者阴山作战时的主攻师师长如今的将军陈昌友接受媒体采访说过的话:“当时,一个烈士的抚恤金只有400元,后来民政部一位副部长到前线视察,部队积极反映情况,才涨到两千多元。一个儿子,两千多元卖给国家,咱们的人民何等境界?”   闫诗跃牺牲时,那位民政部副部长还没到前线视察,牺牲烈士的抚恤金还没涨到两千元。将军虽然如此感叹,但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也不能就“境界”二字有过多说道,但一条生命被区区两千元买下,好像又不能不让人生出诸多联想。   2   尽管如今已过去三十年,但战友闫诗跃牺牲时的情景,还是不由自主地闪进脑际。   1984年7月的一天,老山、者阴山战斗进入防御阶段,激烈的“7?12”打反扑刚刚过去。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天空碧蓝。作为前线炮兵师政治部的组织干事,我正在帐篷里将头一天从前沿连队采访得来的材料汇编成《战时政治工作简报》。突然,宣传科副科长匆匆从外面跑回来,说:“炮阵地上出事了。”我一惊,问:“什么事?”他说:“刚刚遭敌炮袭。”我又问:“有伤亡吗?”他说:“当然有,三个,医助闫诗跃和两名战士牺牲。”   宣传科副科长当时就在现场,正好目睹了我方炮阵地遭敌炮袭的情景。他说很惨,先是两位战士受伤,被抬进简易防炮洞后,卫生队医助闫诗跃跑来实施抢救,炮弹再一次袭来,又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整个炮阵地被烟雾笼罩,简易防炮洞被炸了个面目全非……之后,我知道与闫诗跃一起牺牲的两名战士,其中的张吉东还是山东老乡,刚刚当了两年兵,就血洒疆场。   “他们都已进到防炮洞了,炮弹还是直接命中了洞口,一下子把三个人都给炸飞了……”宣传科副科长摇头叹息着,分明是不忍说出“这就是命”,但我已明白了他的意思。俗话说,生有处,死有地。闫诗跃三人的牺牲也许就是一种宿命,如果他们不当兵,如果他们不参战,如果他们……事情当然不能假设,但不能想象的是烈士的父母竟然二十年后才站在儿子墓前,这不应该用“宿命”来解释吧?   闫诗跃牺牲的第二天,宣传科副科长写出一篇通讯发表在《解放军报》上,讴歌了干部战士冒着炮火进行反击的情景,并详细介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