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力系统基础 3-4 复杂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3-4-1. 电力网的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 节点电压方程(节点电压);回路阻抗方程(支路电流) 3-4-1-1. 节点电压方程 KCL方程-节点电压方程 KVL方程-回路阻抗方程 1 2 3 L1 L2 L3 节点注入电流向量 节点导纳矩阵 节点电压向量 自导纳和互导纳的物理意义 令 , ,则: 当k=i时, 。当网络中除节点i之外,所有其他节点 都接地,从节点i注入网络的电流和节点i的电压之比,为 节点i的自导纳。它等于与节点i直接相连的各支路导纳之和。 自导纳和互导纳的物理意义 当 时,当网络中除节点k之外,所有其他节点都接地,从节点i注入网络的电流和节点k的电压之比,为节点i和k之间的互导纳。实际上节点i的电流是自网络流入大地的, 等于节点i,k直接相连的支路导纳的负值。 节点导纳矩阵的修改-追加支路法 1)原有网络增加一个节点和一条支路 : i k 节点导纳矩阵新增一行一列; 新增行的对角线元素 新增行的非对角线元素 新增行列的其他元素均为零; 原有部分: 2)在原有网络已有节点i,j之间新增一条支路 : i j 节点导纳矩阵的维数不变; 对角线元素 非对角线元素 3)切除原有网络节点i,j之间的一条支路 : 可视为在原有网络节点i,j之间新增一条导纳为- 的支路 * 下一页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48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电气03 级用 2006,1 Power Systems Fundamentals 第3章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3-1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 网络元件上的电压降落——元件首末两端电压的相量差。 3-1-1.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 由图可知电压降落 式中, 3) 可见: 可见:在高压架空输电系统中, 电压降落的纵分量主要取决于所输送的无功功率; 电压降落的横分量主要取决于所输送的有功功率; 电压降落的横分量主要影响电压的相角。 电压降落的纵分量主要影响电压的大小; 对低压配电系统或电缆网络,R与X相当,上述结论不成立。 2. 网络元件的功率损耗 1 )串联支路功率损耗△SL 单位:PL(MW), QL(MVar), V (kV), 2) 并联支路功率损耗△SB 3)变压器 并联支路功率损耗△S0 2) 并联支路功率损耗△SB 3) 功率分布 3-2 变压器功率损耗计算 3-2-1 串联支路功率损耗△SL 串联支路功率损耗△SL 与线路同。 3-2-2 并联支路功率损耗△S0 作业:习题 10-1, 3-2 开式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 3-2-1. 给定同一点的电压功率——递推计算 图(a)所示系统,参数已归算到B侧,给定:SLD,VD。(利用前一节公式计算)将电压和功率由已知点向未知点交替递推计算。 例3-2 系统如图(a)所示。已知: SLD,VD 解: 求:A点的电压及功率。(忽略ΔV) 1) 将D点给定电压归算到高压B侧 2) (向前推)求变压器电压降落 (向前推)求变压器电压降落 B点电压 变压器串联支路功率损耗 进入变压器功率 线路B侧充电功率 线路串联阻抗后功率 线路电压损耗 A点电压(忽略δV) 线路串联阻抗上的功率损耗 线路A侧充电功率 送入系统的功率 3-2-2. 给定不同点的电压功率——迭代计算(精确) 给定末端负荷功率与首端电压(如给定SLD,VA) 设全网为额定电压VN; 计算功率损耗(不计电压损耗),推算全网功率分布、始端功率;(前代) 由始端电压、功率向末端推算电压降落(不再另算功率损耗),计算各母线电压。(回代) 反复迭代直到收敛(精度)、两步计算近似 例3-3 系统如图所示。已知: SD=10+j8(MVA),VA=121kV, VN=110kV SB=40+j30(MVA), 解: 求:功率分布及各母线电压。(忽略δV) 3-3 闭式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 3. 闭式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 3-3-2. 环网的功率分布 自然功率分布 3-3-3. 闭式网的分解与潮流分布 * 下一页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