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docVIP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   关键词:推拿;小儿疝气;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3-01   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1]。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恩师刘开运教授的小儿推拿法,并配合“揉急脉”、“拿肚角”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吉首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及永顺县中医院门诊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按随机编号分为2组。推拿治疗组(治疗组)90例,男84例,女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2 d,最长14个月;右侧54例,左侧36例;辨证中气下陷36例,肝脾不调45例,大肠热结9例。疝气治疗带治疗组(对照组)90例,男84例,女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13个月;右侧57例,左侧33例;辨证中气下陷39例,肝脾不调42例,大肠热结9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外科学》[1]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腹股沟区可见肿块,从腹股沟管外环脱出,可达阴囊或大阴唇内。   1.3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六版《中医诊断学》[2]证候诊断标准制定。①中气下陷证:疝气伴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声低懒言,食少便溏,发育迟缓,面白少华,舌质苔白,指纹淡红。②肝脾不调证:疝气伴烦躁易哭,性情急暴,纳呆少食,大便稀溏,山根青蓝,甚或青筋暴露,舌淡红,苔白或薄黄,指纹红。③大肠热结证:疝气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非力争不下,腹胀,腹满,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指纹紫滞。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与辨证标准者;②0~3岁小儿;③肿块质软,腹压增加时有膨胀感,压迫内环可阻止肿块脱出。④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疝气发生嵌顿者;②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③不能配合或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配合自创的“揉急脉(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处)”、“拿肚角(位于脐两旁大筋)”之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   2.1.1 中气下陷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阙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按肩井3次。   2.1.2 肝脾不调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400次,补肺经300次,补心经1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阙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盐擦肝俞50次,按肩井3次。   2.1.3 大肠热结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肺经500次,清心经200次,补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推六腑90次,推中脘(用消导法)、揉神阙100次,摩腹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揉龟尾80次,推下七节骨60次,揉擦肺俞80次,盐按大肠俞50次,按肩井3次。   2.2 对照组   疝气治疗带[北京市仁济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09第1260018号]。腰腹捆扎,患侧扎紧,24 h使用,连续治疗14 d。   3 观察方法   3.1 疝环缺损、疝肿软硬评分标准   参照《外科学》[1]诊断分级标准制定。①疝环缺损:直径≤0.3 cm(约患儿的一指尖)计1分,直径0.4~0.6 cm(约为患儿的二指尖)计2分,直径≥0.6 cm(大于二指)计3分。②疝肿软硬:软(如液体样)计1分,较软(如按口唇)计2分,硬(如按鼻尖)计3分。满分为6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外科学》[1]结合临床拟定。痊愈:直立或腹压增加时,腹股沟肿块消失;好转:腹股沟肿块比治疗前变小,或硬度变软;无效:肿块大小和硬度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