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爱玲:吃是一种生活艺术
“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张爱玲的《谈吃与画饼充饥》。
张爱玲给世人的印象是:微仰着头,扶着腰际,眼尾斜斜地扫过来,高傲孤绝似乎远隔于俗世之外。但她的饮食文字却无意中拉近了读者对她的感观,平添了几分亲近。
这期,让我们一起在舌尖上品味张爱玲,也许品出的不光是美食,亦有人生中各种说不尽的苍凉滋味。
安徽:合肥丸子与粘粘转
张爱玲虽然没到过安徽,但她却与安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张爱玲的曾外祖父就是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即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嫁给了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李家的一些仆人也随之到了张家,饮食之风便受到影响。
张爱玲熟谙安徽美食,但给张爱玲留下深刻印象的安徽特色美食只有两样:合肥丸子与粘粘转。
所谓“合肥丸子”其实就是糯米圆子。做合肥丸子时,先要煮熟一锅不硬不烂的糯米饭,凉了后捏成一个个小团,把调和好的肉糜放进米团里捏拢,大小和汤圆差不多,然后把糯米团放在蛋汁里滚过,再放进油锅煎熟,其外皮金黄酥脆,丸心滋润鲜美。这道菜唯有张爱玲的奶妈何干会做,因为何干就来自合肥乡下。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中回忆说,姐姐喜欢吃合肥丸子,连带引得全家人都爱上这道菜。张爱玲自小嘴就刁,对合肥丸子却有浓厚兴趣,看来是非常合她口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蒸蒸日上,今天合肥丸子的品种丰富多了,丸心也不只是张爱玲当年偏爱的肉糜,还有荸荠、豆腐、挂面、莲藕、绿豆、萝卜等。
另一种让张爱玲难忘的安徽吃食是“粘粘转”(音),它是安徽无为州的一种特色小吃。李菊耦到张
家后,李鸿章将无为州的田产给她作为陪嫁。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忆及姑姑老想吃一种叫粘粘转的食品,它是用青麦粒做成的,张爱玲说:“田上人家捎来的青色麦粒,就是没有成熟饱含浆汁的青麦粒,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吃起来清香四溢。其实张家这富有情趣的吃法与当地吃粘粘转不尽相同。青黄不接的乡下五月天,人们天天盼麦熟,麦子就是不熟,于是就有人割下青麦,揉出胖乎乎的青麦粒,或放到油锅里爆炒;或拿到石臼上舂成麦片,放入糯米面中蒸熟。当地吃法只求解饿,却少了张爱玲所说的情趣。
张爱玲对这两样美食情有独钟,多半与她祖上有些瓜葛。这些瓜葛钤印心中,沉淀成现实人生的底纹,挥之不去。
天津:鸭舌头小萝卜汤
张爱玲两岁时,她的父亲张志沂通过民国交通总长张志潭的关系,在津浦铁路担任英文秘书。1923年,张爱玲全家由上海迁到天津。
张爱玲对天津童年的回忆,大抵与吃食有关:最早跟着母亲学认字,可以得到两块绿豆糕的奖励;跟着大人到戏园子看戏,落下了满地的瓜子壳;夏日坐在洋房的院子里,“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张爱玲喜欢吃软、嫩、香、甜的食物,松子糖、云片糕、桂花蒸、酸梅汤、生煎馒头、糖醋小排是她的最爱,在张家的除夕餐桌上绝对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张爱玲晚年时频频去看牙医,这与她喜吃甜食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还提到在天津吃过的鸭舌小萝卜汤和腰子汤。
关于鸭舌小萝卜汤,张爱玲的描述很有趣味:“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
这段短短的文字色香味俱全,细致入微,只有真正的吃家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味道。而且正如张爱玲所说“清腴嫩滑”的鸭舌,吃起来很有些像男女之间接吻的感觉,颇有销魂味道。可惜,查遍各种天津老菜谱及民国以来文化名人关于天津美食的随笔,均不见关于“鸭舌小萝卜汤”的记载,或许,这道菜已失传;或许,这是当年张家的南方佣人们乡下的吃法,也未可知。
张爱玲天津记忆中另一种美味是腰子汤。即一副腰子与里脊肉、小萝卜同煮,里脊肉女佣们又称“腰梅肉”,大概是南京话,爱玲一直不懂为什么叫“腰梅肉”,又不是梅干菜炖肉,多年后才恍然悟出是“腰眉肉”。腰上两边,打伤了最致命的一小块地方叫腰眼,腰眼上面一寸左右就是“腰眉”了,百姓生活里这语言上的神来之笔令爱玲深深震撼,吃食中也可长不少学问。
在天津的6年,是张爱玲童年里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只是这种快乐很短暂,就像她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薄薄的糕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苦味。这是张爱玲的童年寓言,也是张爱玲的苍凉命数。
上海:清炒的新鲜苋菜
张爱玲8岁那年,天津家里发生了大事。据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中回忆:“1927年1月,张志潭被免去交通部总长之职,我父亲失了靠山,只好离职。他丢了这个平生唯一的小小官差,心里当然深受刺激,这才痛下决心,赶走了姨太太,写信求我母亲回国。我们于1927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