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份学生课后作业的反思
请先看几年前我的一位学生的一份课后作业:
小说主人公之一菲利普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蹩脚地模仿上层人物,时时都梦想着爬到上流社会的小市民形象。小说另一个主人公菲利普的太太克拉丽丝,也同样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不仅如此,她显然还多了几分精细、刻薄和泼辣。
董老师,这样评价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和他的太太克拉丽丝,我基本上同意,我对这夫妇二人也确实没什么好感。但有一点我不大明白,就是“我”的父母,尤其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的言行就没有一点儿值得同情的地方吗?于勒毕竟当初行为不正,特别能糟蹋钱。他逼得父母动老本,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在“我”父母的眼里他就是坏蛋、流氓和无赖。当“我”父母再看到衰败穷困后的于勒时不可能不一下子又想起往事,心生嫌弃啊。他欠下“我”父母的债还没有还呢,又要来白吃白喝,甚至浪荡挥霍,那怎么成呢?“我”的母亲很节俭,很会过日子,你看他对丈夫菲利普讲,“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话确实有爱面子、虚伪的成分,但也该是精细、节俭,会过日子,还很会教育儿子的表现啊。这一点就很像我的母亲啊。董老师,我们完全用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精明、刻薄和泼辣等贬义词来概括母亲这个人物形象,这是不太公正的啊!董老师,我特别希望您能够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读完这份课后作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很有头脑,应该好好鼓励。于是,我在他的作业后面写道:
XX同学,你真的很有头脑,真的太有思想,太可爱了!你的表达也很出色,可谓条理清晰,说理很到位。我很欣赏你的思辨,我会用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好好回答你的问题的。人活在世上,要树德立言。树德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立言可以德行永存,流芳百世。但是,立言往往需要真知灼见。你很有头脑和思想,好好珍惜天赋,不断发育和提升自己吧。
之后,我又专就这份作业安排了一次思辨讨论课。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同时还宣读了我的评语,展示了这份作业的复印件,以激励全体同学都要敢于思辨,积极思辨,不断提升自己独立思辨的能力和水平,将来做一个有思辨头脑、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创造品质的人,为社会文明进步、民族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表扬、鼓励、激发之后,我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主独立地从课文中再找一些可以佐证“我”的母亲克拉丽丝太太“精细、节俭,会过日子”,父母抛弃弟弟于勒的行为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理由。也就六七分钟的光景,就陆续有学生主动回答了:
生1:请大家看看那时“我”的家境。“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样的家境,母亲没法不“样样都要节省”,只能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富人家都不随意挥霍呢,更何况这样的家庭!
生2:就是啊,这样的家境,全靠母亲精打细算,处处节俭过日子呢。于勒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是“我”的父母剥夺了他的遗产,而是他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而“我”的家境又是这样紧巴巴的,对于勒这样的人的同情、怜悯,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家里的日子只会更紧巴。所以精打细算的母亲只能是特别担心地说“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生3: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不论是从“我”的父母的眼中,还是从“我”的眼中,我们都没有看出现在的于勒有任何“悔过自新”的表现。把这样的一个弟弟带回家,只能是个累赘。这个人好日子是不会过,一天只知道享受和挥霍,败掉家财。这个家,现在就这个样子,哪里还禁得起他再来挥霍呢?
生4:请看原文这一段: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社会的拜金和虚荣。如果不是“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那个做公务员的青年还不会向二姐求婚的。二姐已经26岁了呀,婚姻大事总算有了着落,还不是因为这个家不宽绰吗?所以,我很欣赏“我”母亲的处处节俭和精打细算,也理解他不接纳穷叔叔于勒的决定。
生5:请大家再看两个细节。一是“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二是“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