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抓暗示破解诗歌思想内容.doc
巧抓暗示破解诗歌思想内容
摘 要: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答题的关键是要搞清诗歌的思想内容。只有在读懂了一首诗的主旨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它的语言或表达技巧。
关键词:诗歌;高考;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1-01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自2002年开始,题型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材料为古代诗词曲,主要检测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答题的关键是要搞清诗歌的思想内容。只有在读懂了一首诗的主旨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它的语言或表达技巧。
提炼诗歌思想内容,方法很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记住古代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的分类,再根据自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去揣摩它属于哪一类,进而展开叙述。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很奏效的,但它先入为主的弊端也容易使自己的提炼“走眼”。其实每一首诗,不管如何晦涩难懂,诗人总会在诗中有所暗示。巧妙抓住这些暗示,或许是你开启诗歌思想内容破解之门的钥匙。
那么,诗歌的“暗示”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抓住这些“暗示”?
一、题目暗示
赏诗先观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标题能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打开一扇窗口,古诗词尤为明显。尽管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一般不会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应该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有不少诗歌鉴赏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题目中“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内容范畴,还能从中察知作品的情感主旨,像《赠别》、《淮上与友人别》、《送友人》这三个标题,含“送”“别”字,自然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江陵愁望有寄》、《书愤》、《静夜思》、《哭晁卿衡》、《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诗全的情感和内容。有些诗词的话言含蓄蕴藉,仅从诗歌内文很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了诗题,茅塞顿开。比如99年高考题《题李凝幽居》,通过题目中“幽居”二字的暗示我们就可推知作者在本诗要表述的是对闲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思想的向往;杜甫五律《倦夜》,就叫人感到蹊跷:疲倦只会在人们劳作之后,怎么会在应该是人们休息安眠的夜晚?这是怎样的―个夜晚呢?诗人为什么疲倦?这一系列问题紧密联系,是解题的钥匙之一。如果能从思考这些问题去解题,定将事半功倍。
二、注解暗示
赏读诗歌,别忘了看注释。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帮助考生准确理解诗歌,往往在诗后有一些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还有的更是有意无意的“泄漏”了本诗的主旨。对于这些注释,我们不能忽略不看或掉以轻心,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其中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绽放、傲然独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三、诗眼暗示
鉴赏诗词,千万要去寻找“诗眼”,这是提炼诗歌思想内容的最有效的办法。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暗示或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或句子。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诗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成了所谓的“诗眼”。这些“诗眼”,如果是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是句子,它常常是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打开了诗歌思想内容的大门。
四、用典暗示
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方法。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中的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诗歌中运用这些材料,就叫“用典”。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