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生最美的相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人生最美的相遇.doc

诗,人生最美的相遇   因诗,相遇最美的明师   我相信,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相遇,是偶然。   我更相信,有些灵魂,若相通相知,便会有命运的红线为之相系,不论多远,不论多久,都会有相逢的一天,这是必然。   因为从小痴迷文字,二十年前,我放弃一份轻松快乐的工作,跳槽做了一名语文老师,这是命运的必然。   我与重庆诗词学会创始人兼名誉会长、知名诗人王端诚老师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   2012年初,重庆籍学者、作家韩子渝老师引荐我拜王老师学诗,他说:“王老师学养深厚,人品高正。他的旧诗,当代少见;对新诗,也有极深造诣。”   在韩老师的热心促成下,一个初春的清晨,我得以与王老师在嘉陵江边的一座茶楼相聚。   没有寒暄,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诗歌上。和后来的每次交流一样,一说到诗歌,性格沉潜内敛的他就变得神采飞扬,谈兴浓,谈锋健,话语间引经据典,征古博今,溅珠碎玉,妙语迭出。   不知不觉间,正午的阳光驱散了薄雾,暖暖地播撒在江面与树梢。我望着对座的老师,初次相聚,竟似相识多年。我读懂了老师与诗歌相许相守的一生,知道了他少年学诗,十年文化浩劫中为诗受累却不改初衷,壮年写诗成名,到如今仍在格律体新诗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随后,王老师介绍我加入“东方诗风”论坛,并赠送亲写的条幅,开首两句即:“相逢三月正春朝,一笑忘年即故交。”   在以后的接触中,我愈加感到幸运――因为诗,我相遇了一位德艺双馨的明师。   有人说:“诗人是世界最后的良心。”同为诗人,王端诚老师从不参与探讨“何为诗人”的话题,很少借直言赞誉诗人而自我表白。他是用自己的一生,用诗歌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诗人。   他借《咏白鹭》述怀:“莫道凡禽无大志,一生事业在云端。”――诗人就应情怀高洁,志存高远。   他在《五十自寿》豪言:“直笔不随尘俗变,诗名偏向世间争。” ――诗人就应不堕流俗,秉笔高唱。   他在《自述》中寄情:“此生只合吟中老,吟到多情鬓未丝!”就像他七十岁时回顾一生的感叹:“愧我无能,成功既已乏术;幸吾有诗,处世犹堪足傲!名利或可缺,吟咏岂能少?”――真正的诗人是将诗歌作为一生的事业,将生命献给缪斯。   他在《失眠》中记录:“我真的好想同你作伴/你赐我多少新的诗篇”,年届七旬,为诗疯狂,通宵达旦;诗思泉涌时,他激动得:“夜阑击键,不知东方之既晓!”――真正的诗人,只为诗狂。   骨子里,老师更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一生不谙世故,不愿交际应酬。他真诚浪漫,像孩子一样纯净,率性而不做作。   真正的诗人,大概都像老师这样――“一半文人气,一半孩子气”。   因此,岁月渐老,世道沧桑,而诗歌永远年轻。   因此,我深信了荀子的话:“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我时常告诫自己,珍惜这份难得的机缘,在老师的启迪和指引下,不断学习与提升。   因诗,相遇最美的语文   在王端诚和韩子渝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读了大量的诗词名作和诗论著作。对诗歌与语文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我们怎样读诗?钱穆先生的《谈诗》和朱光潜先生的《谈读诗与文学趣味的培养》两篇文章或许能解答一二。   钱穆先生认为:“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了。”   朱光潜先生也理性而透彻地指出:“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如此,学生离不开诗的滋养,而语文老师更应该多读诗,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钱穆老师的观点或许还能给我们以古诗教学上的启迪。他从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诗人谈起:“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他详细分析了三家诗的异同,然后指出对不同风格的诗作有不同的读法:“我们读李太白、王摩诘诗,尽可不管他年代,而读杜工部、韩昌黎以至苏东坡、陆放翁等人的诗,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地把他们的整个人生放进诗去了。因此能依据年谱去读他们诗便更好。”   作为语文老师,是否可以这样思考:诗是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不同风格的诗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李白、王维之类的诗重于体会情与境,杜甫、陆游之类的诗应适当联系历史背景来理解。   如果说以上观点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钱穆先生的另一段话却无疑能帮助语文教师提升教学智慧与人生境界:“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读一家作品,也该从他笔墨去了解他胸襟。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一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   是呀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